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本网专稿】洱海:从蓝藻肆虐到水清景美
2009年9月23日 19:47
 来源:东方网    作者:黄丽春

  东方网记者黄丽春大理报道:这几天在大理采访,沿着洱海一路走下去,无论是在洱海观光游览船上,还是在洱海东岸的龙下登村,抑或是洱海的源头——大理西湖,处处可见一条令人难忘的标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记者们所见到的洱海,碧水蓝天,银船淡影,鱼蟹悠游,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image

洱海源头——西湖,水清景美

image

洱海的碧水蓝天成为新人们拍摄的绝佳背景

  洱海,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随着洱海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洱海周边地区的工业、农业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染,一度对洱海构成了严重威胁。洱海先后于1996年9月、2003年7月两次大面积暴发蓝藻,水质急剧恶化。尤其以2003年水质恶化为严重,全年有3个月水质下降到Ⅳ类标准,洱海保护治理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短短几年过去了。2006年,大理仅用3年时间就使洱海水质恢复到总体达到和保持Ⅲ类,部分时间达到Ⅱ类水的标准。2008年,除5月、10月和11月为Ⅲ类水质外,其余各月均为Ⅱ类水质。洱海,成为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被誉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旗帜。

  洱海又变清了,巨变是如何发生的?

  从理顺体制着手,规范洱海管理的权力和责任,是洱海治理的一大创新。以前,洱海由大理市、洱源县两个县市分割管理,体制不顺。2003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将原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将大理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统一负责管理。

  “数字洱海”,是洱海治理中的又一创新。大理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洱海1:5000水下地形图及1:500陆地环状地形图为基础,建成了“数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统。此外,还在洱海设立了20个农业环境监测点,为洱海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湖泊治理和保护,消除面源污染是关键。如今,洱海沿湖的每个村庄,都建了垃圾池,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把垃圾运走;大的自然村,还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就地处理生活污水;为避免大量污水排进洱海,大理市还投入10多亿元,建成了城市截污干渠,并已投入使用。

  同时,来自各个村庄的215名洱海河道管理员,以及200多名滩地协管员和600多名村容垃圾收集员,每天都在洱海边工作着,专职负责清理流入洱海河道的垃圾和污水。一个群防群治的环境管理网络,正在洱海形成并完善。

  在治理洱海水质方面,从1996年至今,大理市实施了洱海生态修复、环湖治污和截污等“六大工程”,有效遏制了洱海的水质污染。此外,一次性取消了洱海湖区所有的机动捕鱼船和网箱养鱼,并在1万多亩滩地上退房、退田、退鱼塘,还湖、还林、还湿地,减少了洱海内源污染。

  链接——

  洱海,属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面面积共253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被大理人民誉为“母亲湖”。长期以来,在洱海流域生活着11个乡镇的60多万人口,他们依靠洱海的淡水生活、灌溉农田。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