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楚雄彝族自治州
2009年9月11日 11:55
     

  

image

    楚雄州总面积为2925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3l64.4万亩,有林地面积1732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达60.7%。南华县森林覆盖率为6O%左右,楚雄市为75%,禄丰县为68%,双柏县则已达到了84%左右。红河流域在楚雄州区域内多为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热带季雨林、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及其生态系统等。楚雄州十分重视这唯一发源于云南境内的重要的国际性河流的保护,州内的红河流域已建立了7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含三个分区),保护面积达到了58925.7公顷。分别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楚雄、双柏两个片区)、雕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白竹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樟木箐州级自然保护区和五台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保护措施的完善,保护力度的加大,有效保护了红河流域的的植被和地理地貌。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位于哀牢山中段东北侧,面积15.76万亩。1988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哀牢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后,中国科学院又将哀牢山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察站。

  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完整,共分为8个植被型,19个群系;其中高等植物约1486种,隶属207科,702属;蕨类植物有123种,分35科,61属;裸子植物15种,为7科,12属;被子植物1344种,分165科,647属。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有水表树、银杏,三级保护植物有云南七叶树、翠柏、旱地油杉、林生芒果、红花木莲、景东翅子树、千果榄仁、红椿、蓖齿苏铁、任木等。它们在这里共享阳光雨露,得到彝州人民的关爱,是云南植物王国里的最高贵的诸候,享受着最富足的生活。

  保护区内共有哺乳动物86种,分隶27科、63属。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长臂猿、短尾猴、菲氏叶猴、树鼠、穿山甲、小灵猫、大灵猫、金猫、豹猫、云豹、水鹿、鬣羚、斑羚等。有鸟类323种,旅鸟、冬候鸟63种,留鸟260种。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的珍稀类有鸳鸯、红腹角雉、绿孔雀、白鸟、白腹锦鸡、棕头鸥、绯胸鹦鹉、凤头鹰、雀鹰棕翅鹰、黑秃鹫、鹊鹞、蛇雕、猛隼等。保护区内,还有爬行动物39种,隶属9科、27属;两栖动物26种,隶属8科、16属,其中的哀牢髭蜍、哀牢蟾蜍、景东齿蟾为哀牢山的特有种。他们在不受惊扰的野外,自由恋爱,率性而为,家族兴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拥有最美妙的未来。

  双柏白竹山自然保护区,是红河在楚雄境内留下的一处仙境,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境内,总面积有172平方公里。以山峦林海、高山草甸、珍稀植物、溪流瀑布、红河峡谷、古镇驿道、南北交汇带生物多样性景观为主要特征。丰富的森林、多彩的植物、广阔的草场、奔泻的溪流、幽深的谷箐、多变的气候,构成的迷人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楚雄彝族分布于彝州各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属古氐羌支系。楚雄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的东部方言,信仰原始宗教,盛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崇信鬼神,其风俗禁忌多与此有关。姓氏最初实行父子连名制,此后逐渐使用汉姓。彝民能歌善舞,每至节日和婚丧嫁娶,便载歌载舞饮酒吟唱通宵达旦。

  彝族食物以养麦、玉米、大米、土豆、小麦、荞麦等为主,副食以豆类、蔬菜,瓜果及各种肉类为主。彝族的饮料主要是酒和茶。酒多用玉米、大米等酿成,几乎男女老幼都喜欢饮酒。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彝族的装饰品别具一格,独有风采。在彝族的装饰品中,银饰被视为美和富有的象征,彝族尚银,但男女有别。彝族妇女双耳均戴有银质耳环、耳坠,多为莲花形、圆星形,也有月牙形、菱形的。姑娘结婚时所饰的银披肩,精美绝伦。银披肩以彩布为底,上缀满花瓣形的银牌,如朵朵盛开的银花,银花下缀以叶形银片,其下再缀银币和小银角,披在肩上,使新娘妩媚无比,姿态万千。相比之下,男子佩带的银饰非常简练,佩带大而粗的银耳环,戴银手镯和戒指,显示彝族男子豪迈威武的气慨。

  楚雄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童话、寓言,充满着彝族人民战胜自然、战胜邪恶的英雄气概,闪耀着彝族人民勇敢和智慧之光。

  彝族在天文、历法、气象、医药等方面也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最著名的就是彝族十八月历和十月太阳历。彝族十八月历把一个月分为二十天,一年分为十八个月。此一年用“十八”记月与虎掌十八爪有关,它是原始人人兽不分思想意识的反映。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月琴、三弦、口弦、笛子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彝族民间乐器,音乐、歌舞丰富多彩。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以祭山神。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荞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火把节,彝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三弦,吹着笛子、芦笙来参加。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苗族主要分布在武定、禄丰、元谋、牟定、大姚、楚雄等县市。大分散、小聚居是苗族分布的特点,一般由几家、几十家形成一个村寨,大都居住在海拨两千米以上的高山,只有少数居住在平坝地区。据流传在楚雄、武定、大姚苗族地区的传说和一些文字记载,苗族祖先是由贵州迁入的。频繁的迁徙,艰苦恶劣的环境,培养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诚实、坚毅的性格。苗族男子极喜狩猎,善射弩箭。出门均随身携带扣子、套子等猎具。

  红河流域内的苗族主要为花苗和青苗,苗族服饰干净利索,清新素雅,制作省工,穿着清爽,方便生产劳作。上装右开襟,布纽扣,下装蜡染百褶花裙,系围腰,束腰带,裹护腿,戴盘状头帕。主要节日为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正月十五举行,苗家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跳狮子舞、斗牛、爬花杆等活动。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情歌多为青年男女隔山对唱,曲旋律优美、婉转动听;酒歌声调柔和,拍节分明,抒情气氛浓。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典雅庄重,浑厚婉转,节奏轻快,抑扬顿挫,有独吹、二人吹、四人吹和多人吹多种表现方法。

  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楚雄州境内的哈尼族,98%的分布在红河流域。哈尼族与彝族、汉族杂居于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与当地彝族、汉族相近。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般由几个家庭聚居而成。哈尼族的传统住房是由土坯墙、竹木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人囤粮,上层堆放瓜菜杂物。哈尼族的住房分地面建筑和干栏型建筑两类,以后者居多。住平房的人家,由正房、厦子和耳房组成一个建筑联合体。

  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烤烟。

  饲养牛、羊、猪、鸡等牲畜。

  楚雄哈尼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极富特色。

  哈尼族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等。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虎日为初一,节期历时13天。

  十月年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街心宴”,它以村寨为单位,轮流坐庄喝酒。到了下午,还在寨中摆“簸箕宴”,盛着佳肴的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设,长达数十米,谁家吃客不绝证明人缘好。

  >>点击进入专题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