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杨桂芬依然忙碌,作为中大街社区主任书记,几乎每天都得到社区的办公室处理社区事务,已有2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她对工作职责范围内的情况很熟悉,辖区内有多少人口多少商户,从过去到现在,具体的数据她都能报得上来。
这在二十多年前,也许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杨桂芬还是楚雄水闸口村的农民,靠工分吃饭,三个月自产自吃,九个月蔬菜换粮的年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憨实的耕种者。1984年楚雄开始农转非,1986年杨桂芬被安排进政府部门,在乡政府、村委会、办事处、社区等不断更迭的机构中做着相近的工作。“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48元,现在是700元,涨了十几倍。”杨桂芬咧开嘴笑着说,现在她能买六、七百元的衣服穿。
城市大了一天也走不完
杨桂芬告诉记者,1992年中大街社区的辖区内有商铺300多家,现在已经发展到860家。对楚雄城的大小杨桂芬也记得很清楚,她说:“以前的城区不超过2平方公里,半天不到就能逛完,而现在的楚雄城就是一天时间也走不完。”
穿的多了不到昆明也能买到漂亮衣服
同样在中大街社区工作的郭建华,主要做关心妇女儿童的工作,是1981年出生土生土长的楚雄姑娘,穿着黄色衬衣白色毛线小外套的她看上去清爽利落。刚结婚的她向记者说起自己的生活时透露着兴奋和满足,“以前我们买衣服喜欢跑到昆明,现在不用了,楚雄城里就有很多牌子的专卖店。”
杨桂芬从她的家庭相册中翻出了一沓照片,有黑白的还有发黄的彩色照片,拍照人物的穿着从统一的卡基布工装、的确良衬衫渐渐变成了色彩款式多样的时装。杨桂芬说,以前买布都要凭票定量,现在到了商场想买什么衣服都能买到。
住房宽了百余平米住得舒服
生活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房子住得舒不舒服,居住条件是中国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上世纪80年代,杨桂芬一家六口人仅住在50平米左右的小屋里,而现在杨桂芬和爱人不仅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四个儿子都有一百平米以上的住房,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工作的老四还住上了别墅。回想起过去居住拥挤不堪的滋味,杨桂芬感叹,这些年来生活的改变真是太大了。
工作不满十年的郭建华已经和丈夫住上了近200平米的新房,今年还有了购车的家庭计划,她说将来就可以自驾出游了。
出行快了一家人自驾出游
今年4月杨桂芬的儿子买了辆11万的轿车,一家人休息时就开着这辆车出去游玩。杨桂芬说,在以前,哪会儿想象得到自家能有车。上世纪70年代家里也就有两辆自行车,后来才有了摩托车和助力车。而在更早的60年代,要出门靠的只有马车和一双脚,即使2、3公里的路程也觉得“老走不到”。
生活好了在楚雄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郭建华说自己工作之余爱和朋友到酒吧、茶馆、KTV放松娱乐,这样的生活她觉得挺好。身边的一些朋友一心向往大城市,想到昆明发展,但郭建华认为在楚雄生活一样舒服快乐。如果对在楚雄的生活幸福指数打分,郭建华给了98分。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