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专稿】更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2010年1月19日 18:46
 来源:东方网    

上海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发展工作介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做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为此,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青少年保护委员会的直接协调下,各职能部门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了大量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工作,比如教育青保部门在校园安全管理、校车规范管理、青少年自护教育等方面开展的大量工作,公安部门力推的“校外治安辅导员”工作,工商、绿化市容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文化执法、工商、文广等部门联合开展的网吧和游戏机房治理工作,此外,还有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服刑劳教人员和社会回归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工作等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共青团结合自身职能和特点,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优势,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通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开展普遍性维权服务。自2007年11月起,上海共青团持续开展“面对面”活动,如“上海青少年权益保护论坛”、“真心真情促和谐——与十七大代表朱国萍面对面”等活动,深入了解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推动青少年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二是依托专业社工队伍开展社区青少年群体性维权服务。截至2009年9月,全市共有社区青少年事务社工486人,分布在全市19个区县社工站和204个乡镇、街道社工点,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为87796名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开展小组工作643个,18963人次参与;开展社区工作3375个,80752人次参与;成功推荐就业2081人、成功推荐学历培训942人、成功推荐技能培训1109人。

  三是借助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综合性维权服务。以热线、网络为主要服务载体,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提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法律咨询、就业创业等个性化、全方位服务,截至2009年11月30日,累计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一对一”服务57222人次,面询服务466人次,处理重点维权个案260个。

  四是依托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牵动各职能部门共同开展维权服务。目前上海已有全国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62家,开展了5届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出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300家,形成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的规模效应。各级“维权岗”单位通过日常工作和集中性的“维权岗行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切实有效的维权服务。

  五是发挥活动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维权服务活动。通过造血干细胞捐献、扶残助残等“爱心上海”青年公益主题行动引导青少年互帮互助;通过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活动帮助青少年脱离网瘾;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等等。

  因此,总体来说,上海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也带来了大量的新问题,出现了一些代表着弱势和无奈的“新青年群体”,如“蚁族”青年,每天像蝼蚁一样奔波于公司和城郊结合部的群租房,过着外表光鲜而内心困苦的生活;“蜗居”青年,被高昂的房价压弯了腰,梦想和希望在现实面前逐渐破灭;“被就业”青年,奔波在求职的路上,却忽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被人安排“就业”了;“剩女族”,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不得不面对无人迎娶的尴尬;“贫二代”,父辈的贫困,让子女的生活、学习也陷入困顿乃至无助,甚至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贫困文化”;“失爱青少年”,严重缺失家庭关爱,生存、发展面临困境,等等。这些“新青年群体”以及短片中提到的“十大权益问题”和“十大权益现象”,反映出了当前上海青少年在身心健康、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如果我们不及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研究困扰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不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不懂得用多样化的手段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有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缓解、化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考虑。这么多年的维权工作实践,让我们觉得,搞个维权活动很容易,只需要两三个人、花上两三个星期就可以轰轰烈烈;搞个维权项目也不难,只需要两三个部门、花上两三个月就可以像模像样。但是,效果究竟如何?权益工作不是休闲娱乐,不是唱唱跳跳,它容不得“花架子”,容不得弄虚作假,需要硬碰硬、真刀真枪地干。青少年权益问题牵涉面广、错综复杂,与法律、政策、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文化风俗都有关系,单靠某个部门、某个机构、某个组织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已经认识到:必须紧紧依靠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充分调动群团组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专业人士的力量共同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建立一个社会化合作的维权格局,才能更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这也正是团市委召开本次论坛的主要原因。在接下来的议程中,欢迎各位领导、嘉宾发表真知灼见,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的社会化合作。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