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青少年暴力多源于家庭失爱
2010年1月18日 14:54
 来源:青年报    

  “4岁男孩被打致死”、“熊姐事件”、“小黑孩事件”等青少年权益遭侵犯事件近日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12月9日下午,作为“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系列活动之一,团市委、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与青年报社共同主办上海青少年维权工作社会化合作探索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共同研讨如何建立社会化合作的青少年维权网络。团市委副书记徐彬主持研讨会,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主任蔡忠做总结发言。

    12355:青少年暴力事件多源于家庭失爱

  今年3月至6月,12355上海青少年服务热线法律咨询中关于青少年家庭暴力咨询占到法律咨询总量的3%,校园暴力事件的咨询量占法律咨询总量的14%。被暴力侵犯的青少年最小年龄4岁。从12355的典型案例中可以发现,父母离异、缺少家庭关爱、个人价值感缺失、社会救助缺位,是引发此类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在这些个案中,青少年的家庭几乎都存在问题,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不和、离异单亲等情况居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庭关系冷漠、亲子互动僵化,青少年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被重视,需要被关怀,长期家庭关爱不足会让青少年在成长中缺乏自我认同感,不能意识到自己有价值的个体,容易引发青少年顶撞父母、暴力伤人、离家出走、意外怀孕等偏差行为的产生。

  中职校:新生靠暴力确立地位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党总支书记彭燕表示,目前中职生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暴力倾向、网络成瘾。该校曾对6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有17.78%的学生选择“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10.5%的学生选择“条件允许,能逃的课都逃”,10.76%的学生认为“为了得到希望的东西,宁愿触犯法律”。“很多新生在刚入学一个月的时间里,靠暴力行为来确立自身地位。”彭老师表示,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学生在道德观念、规则意识上淡薄了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专业性不够,学生鉴于隐私等各方面,对学校方面也会不信任,愿意找心理老师咨询的少之又少。”

  作为学生的代表,宝山职校学生周佳俊则认为,社会对中职生抱有偏见,许多中职生有自卑感,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感到茫然。“但是我们并不是不良青少年的代名词,希望社会能更多关注我们、重视我们。”

  共识:发动“民间力量”发现问题

  在论坛上,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及舆论监督的方式建立青少年维权网络成为大家的共识。

  市教委青保办主任杨永明表示,维权角色的出现是因为有了侵权事件,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发现与提前干预机制,“在发生问题之前先干预。”他认为,可以利用更多的“民间力量”,如一些真正发起于民间的“草根NGO(非政府组织)”,“相比政府机构,民间力量的服务内容能与我们服务对象的语言更接近,效果也会更一目了然。”

  青年报社社长李学军表示,关注青少年成长、维护青少年权益是媒体的重要责任,《青年报》近期推出了一系列青少年热点问题报道,始终把聚焦点放在这上面,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同时,做这类报道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就必须联合各方力量,让报道更准确更迅速。“我们愿意承担起责任,倾听青少年的诉求,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创新各种表达方式,帮助维护青少年的权益。”

  未来:建立青少年维权社会化合作网络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主任蔡忠作总结发言时表示,要构建一个党政领导、共青团推动、各方参与、青少年自助的社会化合作的青少年维权工作格局,这一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应具有信息交互、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三大特点。要建立覆盖全市的维权服务网络,吸纳更多的资源注入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与NGO等组织的合作、加大对非传统领域的社会资源的吸纳力度。在组织架构上,继续强化上海市青年联席会议、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委员会等机构的牵头协调作用,完善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职能部门以及青少年社工、专家学者等传统合作伙伴的资源注入、交互的机制和渠道,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畅通的维权服务,将各方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推动青少年维权工作。

  据悉,第二届12355上海青少年权益保护论坛将在近期召开,将就青少年维权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以及社会化合作开展更深入研究探讨。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要及早关注80后父母”

  市人大代表、市学联主席浦栋麟表示,去年,市人大审议通过的34件议案中,10件与青少年维权有关;878件书面意见中,有90件与青少年维权有关。但大部分是间接提及,直指青少年维权的相对还是较少。“作为人大代表,我们在立法等法制保障方面还是可以再有所作为。”

  作为80后的人大代表,他自己深有感触。“‘80后’一代正值生育高峰,而且即将肩负教儿育女的责任。然而,2008年,全市30岁以下办理离婚的就有17412人。”这些都将影响着未来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应对这些情况尽早研判、引导和帮助,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

  市政协常委、市律协未保委主任黄绮表示,家长对孩子的暴力问题,源头是法律没有保障,对于不尽监护人义务的家长无法律制裁,所以他无所谓。在这方面,市人大、市政协都可以提起关注,在制度建设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问题的发现方面,她认为需要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广泛铺开的网络。“把神经末梢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比如居委会等,及早发现涉及青少年权益问题的苗头。”她说:“这可能是个大课题,但需要从现在起切切实实地做起来。”

  市政协委员、阳光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总干事刘庆元表示,目前“联校社工”已经在本市杨浦、闵行试点开展,社工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作为第三方代表,也更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走近学生,及早发现隐藏的问题。“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这可能是个有效的途径。”

  专家意见:“不要让家长成伤害者”

  12355平台专委会委员陈小亚从家庭保护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要让家长成为伤害者。

  “父母为何会伤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对孩子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因为成绩。”陈小亚表示,在12355接到的热线咨询中,大部分咨询的家长是因为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家庭成为了个战场。“不拿分数去衡量孩子的好坏,很多家庭矛盾就不会发生。”陈小亚举了个例子,他半年前接待的一位家长近日发了条短信感谢他让自己重新找到家庭的幸福。“我给她的建议很简单,就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下。”

  他建议对家长也可建立“义务”教育。“家长很关心教育问题,但缺少专家,会传递不正确信息。我们有很多搞家庭教育的专家,可以为家长开设各种专业沙龙,让家长有地方去求助,去学习。”

  “12355模式可以推广”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指出,青少年权益保护的问题不少,对维权服务的社会需求是很大的。“至少有5%-10%的青少年需要这类维权服务。”他表示,12355作为对接了服务对象和专家群体两头的平台,现在已经做出了品牌。“这样的模式可以大力推广,比如在各个区县也逐步建立起来。”他表示,很多部门都很关心青少年工作,但与需要服务的对象的对接并不十分畅通,需要有一个结合点。“12355可以做这个嫁接工作,梳理各方资源,把青少年的需求分层、分类、分对象整理,再和各方嫁接起来。”

  【回顾12355】三年来提供5.6万人次服务

  据介绍,2006年以来,团市委依托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为上海青少年提供了56000多人次的“一对一”服务,解决了许多青少年的实际困难。

  2007年4月,杨浦区一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翼(化名)的父母闹离婚,整日争吵,爷爷奶奶一气之下回了乡下,父母也狠心将他留在家里,各自离去,年幼的小翼一人在家,无人照顾,还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因为3个星期没去上学,老师到家中家访才发现小翼的情况,打电话到12355求助。

  在12355的联系下,媒体、社工、学校师生多方发动的关爱下,小翼的父亲终于愿意露面。2008年春节,团市委领导还专门走访看望他,近期的回访中,小翼的精神状态已有较大改观。

  15岁读初一的小丹(化名)在2007年7月时喝农药自杀未遂,被送入医院抢救后,医生判定为重度抑郁,即使进入医院,小丹对治疗仍非常不配合,拒绝服药,还曾多次咬断温度计。原来她4岁时,父亲因工伤致残,无法工作,父母离婚后,母亲重新组建家庭,另有了孩子,多年来对小丹很少关心,也拒绝她进入自己新的家庭。小丹自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多交流,最终走上轻生道路。

  12355心理咨询师刚开始介入时,小丹仍处于高度防卫状态,在通过握手等方法渐渐打开她的心后,小丹开始有了转变,并承诺会写日记配合治疗。父亲也拥抱女儿,表示今后将花更多时间陪女儿。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