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2成家庭对子女关爱不足 专家建议志愿者陪护"失爱少年"
2010年1月18日 10:54
 来源:东方早报    
  核心提示: 本市每2000户家庭中,就有23.1%的家庭可能存在关爱不足问题。在2009年1月4日举行的“12355上海青少年权益保护论坛”上,最新发布的《上海家庭关爱状况研究》显示,青少年行为偏差与家庭关爱状况关系密切,而当前不少家庭中存在家庭关系冷漠、亲子互动僵化、未成年人抚养争议等问题。专家建议志愿者对“失爱青少年”进行专门陪护。

  23.1%家庭关爱不足

  《上海家庭关爱状况研究》由团市委12355平台去年联合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共同开展完成。

  研究结果显示,23.1%的家庭可能存在关爱不足的问题。在关爱不足的家庭中,原因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父母或监护人“不愿”关爱子女;二是父母受经济、工作、精神等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关爱子女;三是由于不懂得教育方法和技巧而“不会”关爱子女。其中第一种原因导致的关爱不足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产生的后果尤其严重,占比达1.6%;而第三种所占比例最高,达15.7%。

  “失爱少年”成特殊群体

  调查显示,在缺少家庭关爱的青少年群体中,有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失去了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必要关爱,甚至面临生存困境。他们大多来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或是处于分居状态,或是已经离婚;也有部分来自完整的家庭,但父母关系冷漠甚至破裂,不能尽到监护义务。有少部分是因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是父母患有身体或精神类疾病而导致处于“失爱”状态。由于此类青少年不属于流浪儿或者孤儿,因此尚未得到现有社会救助力量的足够重视。

  调查指出,青少年缺乏家庭的关爱,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失爱青少年”大多性格孤僻、自卑消极、缺乏对社会的信任,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容易使他们对社会和他人拥有强烈的敌对心理。从长远来看,“失爱青少年”失去家庭关爱后,较少能理解爱和付出的内涵,成家后,较难摆正自己的心态,缺乏关爱下一代的意识,可能使得“失爱青少年”问题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介绍,“失爱青少年”个案在他们此前接触到的一万多个“家庭类”个案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是每一个个案背后的青少年生存状况都堪忧,解决难度很大。

  志愿者陪护可助成长

  对此问题,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杨雄教授在论坛上建议,对于这些青少年群体应该建立监测评估体系,进行跟踪服务,并且推进家庭教育的社工队伍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韩晓燕副教授也据此设想,推出“大哥哥大姐姐”计划,通过志愿者、大学生的陪护来弥补“失爱青少年”的情感缺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