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60850000*8020 60850131(传真)
125.4.10 星期四
         
关于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提案
2010年1月18日 15:18
     
  一、提案的来由: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家长或监护人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有时会因为教育理念错误或教育手段不当,引发青少年顶撞父母、无理取闹、说谎甚至离家出走、自杀自残等偏激行为,这种偏激行为对社会和谐稳定来说也是个隐患,不少家长甚至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形容彼此间的家庭关系。我们建议在上海市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通过互动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帮助家长学习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掌握和青少年有效沟通的技巧,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构建和谐家庭,共创文明社区、文明城市。

  二、提案的依据:

  1、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容易引发青少年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不当包括家庭关爱过度和家庭关爱不足。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与社科院在2008年开展的《上海家庭关爱状况研究》调查显示,家庭关爱不足容易诱发青少年顶撞父母、偷窃和离家出走等偏激行为的产生,家庭关爱过度则可能诱发青少年无理取闹、长时间迷恋网络甚至是谩骂殴打父母等偏激行为。

  2、现有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覆盖人群范围有限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要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及科学育儿知识,使0-18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但现实生活中,针对幼儿阶段家长的育儿知识教育开展得相对较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针对青春期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则相对较少。而青春期是青少年问题多发的时段,他们的家长尤其需要接受有关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另外,目前的家庭教育多通过设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学校进行,这类家长学校对于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非在校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上海的社区青少年(16-25周岁,没有就学或就业的上海户籍青少年)有5.4万人,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家庭教育上的困难和误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规定要“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大力发展社区、乡镇家长学校,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倡导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学校、社区等多渠道地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普及,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家长和青少年受益,是势在必行也是符合家长和青少年的共同需求的。

  3、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家长角色的扮演需要通过学习获得,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三年来受理了一万多个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咨询,其中大部分是家长们前来求助的,询问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上海家庭关爱状况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3.1%可能存在家庭关爱不足或过度的问题,其中有67.8%的青少年和家长表示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而导致家长对青少年的关爱不足或过度。目前的家长学校模式因侧重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往往以关注家长和学校单方面的意见为主,在倾听青少年的需求方面仍有待提高。12355平台也曾接到过青少年的抱怨,认为现在有些家长学校其实跟“家长会”没什么区别,往往演变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通气会。青少年家庭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家长需要树立“亲职永久”的观念和一些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互动的技巧。这样的教育需要通过调研,归纳整理出目前青少年的普遍性需求和心理特点,并通过家庭间的交流互动,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手段,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推广和普及。

  三、相关建议:

  1、进一步依托社区,推动青少年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

  建议各街道、镇加强对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托现有社区学校,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在学校之外,加强区域内家庭教育互动,为开展社区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提供阵地。

  2、进一步研发课程,扩大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覆盖范围

  建议市文明办、共青团、市教委和妇联共同组织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个性、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发相关课程,整合相关专家团队,通过普及性的知识技巧讲座和针对性的治疗性沙龙等多种形式,实现青少年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3、进一步加强调研,实现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动态掌握

  建议相关高校、社会团体和社会科研机构,提高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充分收集青少年有关家庭教育的需求,实现动态掌握,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4、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大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

  建议各级财政加大对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支持力度,确保相关工作经费的落实;市文明办、市教委、共青团和妇联等单位则可从各自工作领域出发,整合相关工作资源,加强协同交流,共同推动青少年家庭教育知识普及。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