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9 星期三 多云 27℃-34℃
当前位置:首 页  归口单位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2007年9月20日
    一、单位现状

    上海兽医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农业部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挂靠该所。办公地址:石龙路345弄3号。网站:WWW.SHCAAS.CN

    研究所以血吸虫病等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与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畜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为基础、以动物生物技术和新兽药创新研究为两翼,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诊断检测技术、药物合成与制剂、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动物营养等应用新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在动物寄生虫虫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分子病原学、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免疫诊断、生物防治、免疫预防、动物寄生虫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药物、天然药物、抗生素、生化药物及新兽药制剂、新剂型、给药新技术、新药及新制剂药效的评价、药物分析及残留检测的研究与开发、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研究、新兽药及新制剂研究、病原功能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与生物医药研究等方面技术力量雄厚。研究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培养点,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培养点,培养“预防兽医学”研究生;1999年建立“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版全国科技刊物《中国兽医寄生虫病》杂志。

    二、历史沿革

    上海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1964年10月建于上海。“文革”期间下放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建制。1982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1989年7月,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1996年11月和2000年1月先后组建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上海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三、组织机构

    上海兽医研究所分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上海依诺科技发展公司两个部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设有动物血吸虫病防治、动物寄生虫病防治、动物药物研究室、动物传染病防治研究室、上海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部门和科研管理处、综合办公室2个管理部门。上海依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推进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好科研保障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

    四、近年来的主要思路及做法

    一是积极推进上海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完成上海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项目立项、设计等工作,并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争取年内动工建设。二是重视学科建设。总体思路是继承和发展一个优势和特色学科——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加强二个重点学科——动物药学、动物生物技术;拓展二个新学科——动物疫病防治、兽医公共卫生。三是通过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验收。组织开展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建设现代研究所的步伐。从人事、分配、管理制度创新入手,加快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员聘用制度,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分配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四是抓好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国家防治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农业部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寄生虫虫种资源库、农业部兽药检测中心等4个平台建设。五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积极做好学科带头人、急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六是重视开发工作。积极推进兽药、生物制品中试车间建设,争取上半年动工。做好新兽药证书、生产许可证、销售证等的申报,积极促进中国农科院在上海组建科技开发公司,继续抓好房地产的开发。争取开发收入达到100万元。七是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要以推进研究所文化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营造开拓创新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环境。

    五、主要业绩

    先后主持、承担了总理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与行业科研项目;承担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获得各类成果奖45项,“农业血防综合治理新技术”获寄生虫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制成功国家一类新兽药“盐酸锥双净”、二类新兽药“地克珠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获新兽药证书的球虫病免疫预防苗(DLV疫苗);申报专利8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项;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7项;出版专著8部。 
 来源: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综合办公室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沪ICP备
07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