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现状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地区公司,以上海为主,包括苏、皖地区的三十多家造修船企业、相关配套企业和设计研究院所等组成,年造船总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40%左右,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办公地址:周家嘴路3255号。
上海船舶工业具有建造吨位大中小型、技术含量高中低档的各类用途水上、水下军民用船舶产品、海洋工程产品和配套设备、产品的开发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配套能力。产品种类从普通油船、散货船到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化学品船、客滚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气船、大型自卸船、高速船、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油轮(VLCC)及海洋工程等各类民用船舶与设施,在大型钢结构制作等多方面具有优势。上海地区还担负着重大的军工任务,为海军建造了多系列、多型号的舰船,为海军装备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做大做强造船主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壮大修船业、船用配套以及钢机构等非船业务。拥有先进坞修机械化设备和各种试验、测试设备,能够承接从一般海损坞修到大工程改装的修理业务。积极参与上海和全国各地城市的基础建设,先后承接建造了上海南浦等大桥,上海东方明珠、浦东国际机场、上海F1国际赛车场、北京国家大剧院等为代表的大型市政工程的钢结构制作和安装以及地铁、隧道盾构的制作、维修。
二、历史沿革
1970年,上海市成立隶属于市机电一局的造船公司。1977年,成立上海造船局,受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1981年,上海造船局改制为上海船舶工业公司。1982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地区公司。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派出机构,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上海、江苏、安徽地区企业行使“管理、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
三、组织结构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主要分公司本部机关和下属企事业单位两部分。机关本部有总经理办公室、综合管理部、船舶配套部、安全生产监察部和党群工作部五个部门组成。下属企事业单位有: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上海航海仪器总厂、南京绿洲机器厂、镇江中船设备公司、无锡海鹰企业集团、安庆船用柴油机厂等船用配套企业;中船第七○八研究所、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和中船第十一研究所等国内民船设计开发机构;并拥有江南重工和沪东重机两家上市公司。
四、近年来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上海船舶工业公司依靠中船集团公司的集团力量和上海船舶工业的优势,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加大科技创新,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使上海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一、造船总量、经济质量快速提高。2004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完成现价产值首次突破了200亿大关,承接各类合同金额首次突破了300亿大关,完成造船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2004年造船吨位、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承接船舶订单、出口交货值分别是1999年的4.5倍、2.5倍、2.2倍、2倍、1.5倍。第二、产品结构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多。已成功建造完工船舶有国内建造的第一条火车渡轮琼海火车渡轮、国内建造最大集装箱船5688箱船、国内建造最大散货船175000吨好望角型散货船和国内建造最先进30000吨多用途重吊船等高科技船舶。第三、实施企业重组,进一步提升上海造船竞争力。通过不断推进骨干船厂间的强强联合与兼并重组,并抓住船厂大搬迁、大调整的机遇,实现了船厂管理与布局上的重大调整。2000年,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与求新造船厂实行资产重组。2001年,沪东造船厂与中华造船厂以新设合并方式实行重组。2004年,上海船厂和江苏江阴澄西船厂实现了跨区域重组。第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打造世界最大造船基地。目前着力推进的重大工程有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工程、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崇明造修船基地工程、临港工程。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上海船舶工业是我国机电行业出口的重要基地,船舶产品已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一般约占船舶生产的80%以上。与美国福茂航运公司、希腊格莱梅航运公司、比利时波士玛航运公司、意大利弗兰特里•达马托航运公司、瑞士劳拉希亚(NORASIA)航运公司等许多世界著名航运公司和各国船级社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配套方面,与德国曼恩公司、丹麦B&W公司、芬兰瓦锡兰公司、日本大发公司等公司均有紧密的合作。
六、前景展望
上海船舶工业将抓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等企业搬迁重建的历史性机遇,规划建设好新型现代化造船基地,使造船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获得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1200万吨,使上海市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推动中船集团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实现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