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如果没有上海贝尔,就没有后来的‘巨大中华’的崛起,就没有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群体突破和发展壮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改革开放 创新——上海贝尔发展之路》一书的序言中如是评价上海贝尔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最近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能力被放在了重要位置。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产业中的优势企业正积极探索新时期产业振兴发展之路。上海贝尔作为通信行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标杆企业,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的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其发展之路始终伴随着体制创新,在25年的发展中成功地摸索出独特的“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创新成果为我所有”的模式。
上海贝尔如何有效地整合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如何在进行创新时,发挥自身体制的优势?如何保证持久创新并合理运用激励手段?
股权结构为突破点实现两个“落地”
上海贝尔1984年1月1日成立。上海贝尔25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创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21世纪的国际化阶段。
在创业阶段,上海贝尔以“市场换技术”这一创新模式引进了当时先进的S1240程控交换技术,它使中国快速拥有了自主的程控交换机生产供货能力,为我国通信产业储备了技术,培训了人才,带动了微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阶段,国内交换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及时将经营思路从简单的生产转变为面向客户的市场导向,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地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上海贝尔开始向周边国家出口产品,开创了中国通信工业成套现代通信设备出口的先河,为我国企业全面进军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2年,上海贝尔以股权结构为突破点实现了体制创新和两个“落地”,即公司自主创新产生的知识产权“落地”、知识产权的核心商业价值“落地”并被载入公司章程。上海贝尔董事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徐智群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并突破了先前简单以市场换技术的对外合作模式,以综合实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参与国际合作,公司经营也进入了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此次以“黄金一股”为标志的改制为上海贝尔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上海贝尔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和非运营商市场,实现了市场的多元化,海外业务占总体业务的比例从2002年的5%上升到2008年的45%,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坚持“在对外合作中实现自主创新”战略,不断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保持优势技术的同时,在光通信、宽带接入、移动通信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屡获突破,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的多元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贝尔已成为面向全球,集研发、生产、采购、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基地。
发挥体制优势实现两个坚持
上海贝尔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决定了其在创新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
徐智群解释说:“‘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创新成果为我所有’是上海贝尔创新体制的优势。作为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我们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以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真正满足中国客户的国际化需求,推动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而作为阿尔卡特朗讯全球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和亚太地区的旗舰企业,上海贝尔在集团公司的全球战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拥有更加广阔的国际化发展空间。与其他合资企业不同,上海贝尔扎根于中国,拥有真正的独立性。这一体制是上海贝尔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也是我们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创新特色。”
基于对自身体制优势的把握,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上海贝尔将继续发挥自身体制优势,实现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国际资源与本土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化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在根植本土的同时保持全球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寻找更多的机会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好国际上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成果,持续扩大本地研发力量,提升研发核心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特别是对中国市场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形成全球竞争能力,取得研发成果。
二是坚持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原始创新。就侧重点而言,产品开发主要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前瞻性的研究则更偏向原始创新。创新活动不仅要注重当前产品的开发,更要关注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以确保核心技术能力的持续发展。
体制技术管理创新有效结合
体制、技术、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推动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企业机制和活力的源泉。徐智群表示,对于上海贝尔来说,体制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基础。
上海贝尔拥有独特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保证创新活动,这一体系的确立源于2002年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的合作模式,即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上海贝尔能够无障碍地享有集团的全球技术,并为之作出贡献。这种双向机制保证了集团技术的完整性,也确立了上海贝尔的独立自主性,从而奠定了公司创新能力的基础。该法律保障体系避免了因内部人事变化或者外部环境变化而引发的对技术交流模式的影响。
对上海贝尔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上的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近年来,上海贝尔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在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宽带接入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推出了若干原创性、前瞻性新技术。公司承担的研发任务已占集团研发量的40%以上,技术合作已从原来的单向引进变为双向交流。
在管理方面,上海贝尔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成功模式和研发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本地市场特点,不断探索、积累、改进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合公司长期发展的研发管理与运作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有机结合、从需求到上市的一体化集成、研发资源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高效的信息化支持,以及持续改进与优化的良性循环等。
创新整体性保证持久创新
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保证公司的持久创新。徐智群认为,国家将创新定义为三个方面,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对原有模式或理念的颠覆式创新,比如IP对传统电信模式的改变,Web 2.0对传统的电信运营模式的颠覆;“集成创新”是形成自己的特点或自己特色的方案。为了保证持久创新,应该关注创新的整体性,即,创新应该贯穿于产品的概念、标准、知识产权、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环节,这样才能形成整体性的创新。局部性创新往往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办法兼顾产品、技术研发和客户需求间的协调问题。
同时,激励手段的运用必不可少。为充分激发科研开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建立了围绕R3INT(Recognizing认可、Rewarding奖励、Retaining留人、Innovation创新、Networking网络、Training培训)的全方位创新激励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