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外海岛礁超大型集装箱港口)工程关键技术(以下简称“洋山工程关键技术”)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中,由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牵头组织实施的“外海岛礁建港海域生态恢复技术”,作为“洋山工程关键技术”七个项目中的第五个一并荣获200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号20084609-1-D06)。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牵头组织完成的“外海岛礁建港海域生态恢复技术”课题,从2004年开始,历时3年多,参加单位包括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部门。课题主要成果是创新运用了环境综合修复技术和洋山工程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创新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以及开展工程水下爆破对水生生物危害试验等。
一是创新生态修复工作机制。为了确保东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创新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对放流苗种场招标、放流操作规范、放流过程的监督、放流后的跟踪调查和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规定和制度规范,确保课题核心工作――人工增殖放流的顺利实施。主要内容和做法包括:科学论证增殖放流方案,确保增殖放流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加强放流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了增殖放流领导小组、监督小组、技术小组,各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业主工程监理单位全面参与增殖放流的监理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放流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定增殖放流操作规范和工作纪律;设立增殖放流临时保护区,落实监督力量,强化管理,确保放流效果;组织科研部门实施标志放流并进行放流效果的调查评估,实施科学增殖;根据放流效果评估,调整放流品种数量、规格、地区,以取得最大效果。
二是开展创新并推广了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方法。组织科研单位,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推广应用多品种水生生物标志技术,运用荧光标志(入墨法)、金属线码标志、阿特金标志、多颜色贴牌标志、传统挂牌及切鳍标志等方法,对鱼、虾、蟹等绝大多数增殖放流品种进行标志放流。尤其是引进并实施了荧光标志法(入墨法)和金属线码标志,提高了水生生物标志放流水平。同时,通过标志放流开展效果评价,逐年科学调整放流品种,不断扩大放流成效。
三是开展工程水下爆破对水生生物危害试验,将爆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有效控制水下爆破、炸礁等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尽可能减少渔业损失,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展了工程建设水下爆破对水生生物危害试验工作。首次采取先试后爆的方法,分别采集不同规格的鱼、虾、蟹、贝等受试生物,按照与爆破点不同间距开展对比试验,得出了延时爆破是水下爆破工程对水生生物影响最小的爆破技术,将爆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东海区渔政局组织开展的“外海岛礁建港海域生态恢复技术”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会各界人士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主动加入到资源、环境生态修复活动中,社会效益显著。三年来,累计招募放流志愿者和生态修复使者达150多人,参与苗种认购162人。二是增殖放流极大地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使海域中渔业资源补充量有了显著增加,有利于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生态效益显著。如夏季增殖放流区渔业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3,群落结构趋于稳定,2005年3月在东海渔场捕获几乎枯竭的大黄鱼2.5吨。三是增殖放流使捕捞渔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促进渔区社会稳定,带动了休闲渔业(游钓业)的发展,带动苗种的繁育,运输、保活等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综合三年的数据,放流资金与放流苗种产生的捕捞产值的比值平均达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