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 9℃-14℃
当前位置:首 页  综合信息  正文
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启动
2009年7月31日

  7月24日10时,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队一行30多人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开始了为期11天的探索生命长江——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之旅。

  出发前,青海省人民政府、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有关领导为考察队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出发送行仪式。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彦亮出席并致辞,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毛占彪向考察队授旗。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副局长、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毅主持了出发仪式。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那里有大量的雪山冰川、湖泊湿地,孕育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

  长江源区由于生态独特,具有特殊的水生生物资源。拥有许多珍稀物种,有些物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川陕哲罗鲑)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川陕哲罗鲑、长丝裂腹鱼、裸腹叶须鱼、黄石爬鮡、中华鮡)。在1992年提出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中,川陕哲罗鲑列为一级保护种。这些水生生物不仅是珍稀物种资源和后备种质基因库,也是我国高原生态环境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科研和文化价值。

  近些年来,长江流域经济高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森林减少、湿地萎缩、水体污染、江湖分隔、水土流失,生物的栖息地逐渐丧失,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步减弱。这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江湖阻隔与围垦、外来种入侵等,给长江鱼类资源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鱼类生存环境恶化,天然捕捞产量、四大家鱼早期资源持续下降,鱼类种类结构小型化和种群结构小型化,许多种类资源衰竭……

  这次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将深入了解目前源头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对全面掌握长江源头及全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十分必要,为今后在该地区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长江大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考察活动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办,青海省农牧厅协办。考察队成员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水生生物科学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代表、有关媒体记者、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人员及医疗、后勤保障人员组成。

  考察队从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到长江源沱沱河地区,并沿通天河考察至青海玉树直门达,往返行程约5000公里。考察队将在人迹罕至的长江源区,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野外生活等许多困难,开展采集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物样品和标本,同时实地了解了水文、气候、植被等状况对当地水生生物现状的影响。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独特,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具有不可复原性,对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进行考察,了解长江源头水生生物现状、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关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为养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考察活动,引起全社会关注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建设生命长江共同努力。

 来源: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沪ICP备
07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