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工院统战工作汇报 |
2007年9月20日 |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自2000年转制以来,已从一个单纯从事化学合成药物、微生物、生化药物、天然植物药物的开发、创新研究的综合性科研开发机构,迅速发展成集医药生产、科研、教学、贸易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总资产逾10亿,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7.69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
回顾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前瞻的企业发展战略,得益于科研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通过深入的统战工作,努力调动广大党外高级专家的积极性。我院现有职工2300人,在职党外高级专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九三”中央委员1人,上海地方的人大、政协委员4人,担任处以上干部1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7人,民主党派成员15人,涉及“九三”、致公党、民建、民盟、农工民主党等多个民主党派。这些专家工作成绩突出、学术骨干多,参与政府部门参政、议政人员多的特点十分明显。
最近一年多来,院党委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把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主题活动作为年度统战工作的主线来抓,明确主题,融合深化,力求实效,进一步调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言献策立新功,使他们在医工院这样一个高科技的医药企业集团迅速发展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结合实际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明确“爱献做”活动的主题
院党委在落实《关于在国有企业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主题活动的意见》过程中,结合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企业“双重定位(医药科技企业集团和国家医药行业创新基地)”的发展战略,以建言献策为起点,围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使“爱献做”活动与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把以往单向性的统战工作形式转变为双向性的交流和互动,找到了又一条凝聚广大党外高级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促进院科研工作发展的新途径。
1、抓好主题活动,加强引导。2006年,院组织了“我为医工院献一言”活动,共收集到23篇(条)论文和提案,参与者包括二级企业负责人、管理干部、老中青专家,以及一些海归人士等。提案内容广泛,比如提出发挥多学科和产学研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或其它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或成果转化;提出以多种形式倡导良好学术风气,开展职工培训,资助参加药学会或各专业学术会议;提出主动出击,与基础研究扎实、科研水平居国内国际领先的实力型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手,进行成果转让、联合研发;提出通过海内外招聘,建设更合理的人才梯队等。对于这些提案,统战部门及时汇总,一一登记,并经各分管领导披阅后,交相关职能部门逐一落实。
2、开展座谈活动,加强沟通。在落实办理一系列提案的同时,还将多年来坚持的党政领导同党外高级专家座谈制度充实到“爱献做”活动中,将根据提案制定的落实办法,尤其是吸取大家意见修改后的发展规划征求意见,让他们的建言献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监督,使党外高级专家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信赖,继而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充分体现到我院的改革和发展中去。
二、营造氛围,融合深化,把“爱献做”活动纳入统战工作的整体布局 院党委认为,要使“爱献做”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关键在于营造氛围,使活动与以往行之有效的统战工作形式相结合,不断注入新的工作内涵。
1、挖掘活动内涵,加强领导。在“爱献做”活动起始时,院党委就充分认识到,“爱献做”活动开展的基础在于党外高级专家所拥有的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有效引导,营造氛围激发“爱”,提升价值理念鼓励“献”,创造条件促进“做”。为此,院党委不仅关注提案的征集,更关注这些提案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他们的工作所需、生活所求,为他们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下移“爱献做”活动的重心,把活动开展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落实到基层的统战工作中去,落实到党支部的工作职责中去,密切统战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关系度,使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员的家,也是党外专家的家。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时时关心,使党外高级专家们感受到“建言献策充分重视”、“困难问题及时解决”、“身边组织可以依靠”,从而全身心投入科研创新工作。
2、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加强指导。“九三”学社在院设有支社,并有一定影响。院党委十分重视他们的工作,交课题,提任务。如科研开发部门的“九三”成员,对“我院的科研管理如何走出一条新路,使我院作为行业创新基地之一的地位进一步彰显,产学研良性循环更有效确立”这一课题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和对策。他们还请来院内有关的其它党派专家和无党派专家共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党委选送了多名党外专家参加中央、国资委党委和地方党委组织的统战对象学习班、研讨班,提高党外干部和民主党派骨干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使这些同志“在政治上有光荣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精神上有归属感”。
3、做好海联会工作,加强联络。院改革开放后出国深造的人数累计约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州等地。院党委充分发挥海联会成员知识分子多,海外联系广,社会影响大的优势,着重做好与海外同仁的感情沟通、信息交流,为我院的经济建设和科研事业服务。在已回院工作人员中,已经有3人担任了院级领导,6人担任了研究部室领导,6人担任了重大课题的专题组长。还有不少同仁通过回国开展学术讲座、牵线世界级的专业学术会议主办权,以及校际交流、院所交流和各类合作等形式,使院的“爱献做”活动增添了又一个有效的载体。
三、树立典型,力求实效,使“爱献做”活动取得更大的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 在“爱献做”活动过程中,院党委还十分注重典型引路,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国内著名药物制剂专家侯惠民在挂帅建设“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建立了9个国内领先的技术平台,研究完成了30多个研究开发项目,实现了高新技术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的对接。周后元院士近年来也先后向医药企业转让了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科研项目,如国内独家生产用于抗禽流感的盐酸金刚乙胺,以及化学合成(伪)麻黄碱新方法等。不仅如此,两位院士在“爱献做”活动中,率先对院的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关的访谈和事迹材料经宣传后,对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和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年中,无党派人士王文梅研究员研制成功的半合成抗生素“新头孢菌素——头孢硫脒”获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技术发明一等奖。“九三”中央委员陈代杰研究员研制的“环孢菌素A发酵新工艺”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2006年上海优秀发明人称号。无党派人士、药物创新中心主任、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题项目研究滚动资助的周伟澄研究员负责组建的上海市抗感染药物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通过上海市科委验收,他主编的《高等药物化学选论》和《药物合成技术》两本专著是目前国内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教材,2006年他的专著《药物制备工业技术》又得到华夏英才基金会的资助并付梓。2006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九三”成员金方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开展吸入粉雾剂研究,并填补了国内这一剂型的空白,于200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
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的企业,院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注重发挥党外知识分子高级专家作用,坚持“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的工作原则,注重做好党外干部培养、招聘、考察、选拔、使用工作,一大批党外知识分子不断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一年多来,在国务院国资委主持下,相继公开招聘了2名党外干部分别担任了总会计师和分管学术、研究生教育、职工培训的副院长,使院领导班子中党外人士的比例超过20%。
回顾一年多院在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主题活动过程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一活动是不断加强和完善院统战工作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住企业发展构建和谐企业这一中心环节,在解决企业关键问题,加快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彰显出新形势下企业统战工作的积极作用,确保企业各项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精心组织开展好这一活动,统筹安排,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的重要内容,为我国的医药工业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
来源:中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