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石化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大型经济联合体,已基本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加工基地、石化产品出口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系统的骨干生产企业、上海市的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是上海市出口创汇骨干企业。是全球最大的DCP生产商,销量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公司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并纳入公司总体工作规划,与企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在企业发展中,我们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看到制度缺失、廉洁自律意识淡薄等廉政风险依然存在,腐败现象和不廉洁行为在个别领域、个别环节依然存在,违规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为此,公司党委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建设新途径新方法。2008年,开展了“廉政风险识别”活动,对于有效防范和降低企业廉政风险,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提高认识,明确廉政风险识别目的意义,有效发挥廉政风险的预警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在构建国有企业惩防体系中,既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防范企业资产流失的关键。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对照现实,我们都会发现,制度缺失就容易导致权力腐败;制度意识淡薄就会使一些人走向腐败。这就是廉政风险。 开展廉政风险识别,就是立足于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廉情预警机制”,采用自下而上、问计于民的形式,发动干部职工寻找廉政风险、提出对策措施,积极探索有效预防腐败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并着力在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执行性上下功夫,提高制度的生命力、号召力,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障作用,努力为企业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关口前移,分析识别廉政风险,有效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廉政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找风险、定措施、堵漏洞”的方式,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各自所处的岗位流程和工作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本岗位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自下而上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力求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范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失。
1、风险识别宣教“到位”。坚持将“廉政风险识别”活动贯穿于“抓源头、促清廉”主题活动,通过广泛学习宣传,认知廉政风险的含义和危害,明确开展识别风险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化教育,提高防范廉政风险的能力,健全“不愿腐败”的教育自律机制,为开展“廉政风险识别活动”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风险识别参与面“明确”。坚持“从上面抓”,将工作中掌握的权力更大、可支配的资源更多、对外交往更频繁的可能发生廉政风险行为的岗位人员,作为活动的重点参与对象,明确要求主管以上党员干部、重点业务部门和关键岗位人员等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岗位进行廉政风险识别。“廉政风险识别”活动开展以来,公司主管以上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共计904人积极主动参与,并认真填写了《廉政风险识别》表。
3、风险识别过程“细致”。参加对象认真梳理本岗位工作流程、本条线相关管理制度和思想道德防线,寻找分析容易产生廉政风险的环节,填写好《廉政风险识别表》后,交部门领导审阅,部门结合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将包括关键环节缺制衡、责任未落实、制度不完善等管理的“空挡”或者“灰色地带”找出来,为开展防范管理打下基础。
4、风险识别内容“务实”。各部门和党支部严格把关,对于查得不细,留于形式的,一律不予通过。参与对象自己找不准,就相互找,有的事业部还发动党风廉政监督员帮助找,列出每个岗位、程序上的廉政风险点。“必须规范与业务单位间往来,做到在单位里谈工作和业务,避免在外面或业余时间与业务单位的交往”、“油品出厂要增加流量计和监控设备”、“工程项目内部招投标要增加透明度”等廉政风险环节被逐一识别出来。据统计,各单位累计识别廉政风险1003条。
三、源头治理,加强廉政风险控制,有效推进企业惩防体系制度建设
识别和查找廉政风险点只是源头治理的第一步,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根据找出来的风险,建立积极的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机会,保护干部,才是目的所在。针对识别出的廉政风险点,参与对象和部门提出建议对策共计1285条,经过各单位纪委的梳理和公司纪委的综合分析,将这些风险和建议分门别类归为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等“三大类”,共计85条廉政风险,制定相应整改措施139条,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努力寻找从源头上治理的办法,着力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
1、修订《“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制度》。完善了议事内容、规范了决策程序、强化了内部监督,规定凡涉及“三重一大”和《内控制度》中规定须经办公会集体讨论的事项,必须按照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形成有效制约和有序运行的机制。同时,新版制度更加强调了“填写预阅表”这一程序,要求凡属于“三重一大”事宜,在提交党委会或经理办公会集体讨论前,应由职能部门书面提出申请,填写“三重一大预阅表”,提前3~5天送达应参加会议成员传阅,以便与会人员进一步了解、咨询和调查研究,经分管领导和党政主要领导签批,方能纳入会议议程,除遇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外,不得临时动议。
2、完善公司相关管理制度。根据风险识别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了纠正和完善。今年以来,公司设备动力处修订完善了《公司检维修管理制度》的招标、议标、评标相关条款;供应销售部修订完善了《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从客户管理上,严格新客户准入审核机制,对两年以上无动态客户在ERP系统中给予冻结和标注,如要恢复,将按新客户准入程序审核。从价格管理上,统一制定了《自销产品调价审批表》,明确了价格调整的审批程序和授权范围,并要求销售部门加强价格变动的市场分析工作。
3、通过《实施细则》谋划今后五年制度建设。结合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集团公司《实施办法》,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实施细则》,凸现了5年中公司制度建设的内容。如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完善《内控手册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四、强化执行,积极实施阳光操作,有效拓展预防腐败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
要实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的有效机制,关键在于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提高制度的效力,大力实施阳光操作,最大程度地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保障廉政风险降低到最低。
1、推行施工工作量签证情况公示。公司设备管理部门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从施工工作量签证管理入手,推行了“施工工作量签证公示”的方法,增加关键环节运作的透明度,积极打造“阳光工程”。具体流程为:施工单位在完成ERP工单上的检修工作后,在一周内交出该工单,由车间完成该工单的施工工作量的审核并签字,签证的工单要在车间宣传栏内公示至少三天,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然后由车间将经过公示的ERP工单号报设备动力部,并通知施工单位对公示过的工单做结算。设备动力部审核结算并对完成公示的工单进行部分抽查,并将复查过的工单在部内进行公示。
2、推行应收帐款报损情况公示。公司财务部门积极发挥日常管理的监督主体作用,加大对应收账款报损的监督管理,推行了“应收账款报损情况公示”,即在应收账款所在单位内部公示相关情况,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加大了对企业中应收账款报损等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人员权力运行的制约,强化了规范操作,推进了企业内部管理。
3、公开检维修项目外委发包招投标信息。各单位在按规定程序,对符合范围要求的检维修项目完成招标、议标后一周内,按要求填制《检维修项目招议标情况统计表》报公司设备动力处,由公司统一在内联网上公布,形成干部职工共同监督的氛围。
4、加大网上物资采购力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加大网上物资采购力度。使订单提报、询价、报价等重要环节全程在案,通过为监察审计部门开通网上监控通道,实现对采购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
5、探索实施岗位定期轮岗。对供应、销售等重点业务部门、关键岗位,探索实施岗位定期轮岗的制度,通过跨部门交流、AB岗交叉轮换,实现部门、岗位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制衡。
五、跟踪督查,优化风险防范管理,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有序
廉政风险识别活动,从分析识别→堵漏建制→强化执行→监督检查→再分析识别,是一个循环推进的闭环。而监督检查环节是检验措施实施效果,分析遗留问题或出现的新情况,固化有效经验,提出新的目标措施,不断优化和促进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通过效能监察和专项监督检查为有效载体,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为各项制度的落实提供坚实的保障。
1、以效能监察为载体,加强制度执行的跟踪督查。将监督融入生产经营活动,抓住产品销售、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和资产运作、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明确效能监察重要监察点,加大项目管理力度,每月组织相关职能处室人员,对效能监察项目中途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是否建制、建制后的执行情况如何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填写《跟踪监督检查情况反馈表》,反馈到效能监察项目责任人,落实整改。每月召开联络员会议,通报当月效能监察工作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编写效能监察动态,报公司效能监察领导小组。2008年开展月度检查共66次,发出《跟踪监督检查情况反馈表》100份,提出意见和建议45条,发出《整改落实情况检查表》29张,建章立制23项。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和项目监督,规范开展效能监察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益,避免经济损失4107.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5.7万元。
2、以专项监督检查为载体,加强制度执行的跟踪督查。按照“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公司纪委监察处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主动出击,发挥过程监督的职能,加强对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求通过一项专项监督检查,规范一类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2008年开展了8项监督检查:(1)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U盘光盘的采购与管理;(2)自销产品、副产品、下脚料销售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3)炼油化工自销产品仓储管理;(4)经理特批中小修项目管理;(5)物资供应商分布、厂家直供率和质量验收管理;(6)检维修项目招投标公示和工作量公示执行情况;(7)加强委外修理项目管理;(8)公司新建2×5.5万吨/年硫磺回收联合装置环保项目防腐材料使用情况。通过8项专项监督检查,共计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40项,提出整改建议27条。
通过开展“廉政风险识别”,有效发挥了廉政风险的预警作用,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拓展了预防腐败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有效增强了干部职工廉洁从业的意识,有效推进了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有序。
新的一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和九届市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主线,进一步落实《工作规划》;以密切党群干部关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以推进业务公开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治本抓源头工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全力推进公司的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