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 9℃-14℃
当前位置:首 页  经济纵横  正文
财政政策转为积极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2008年11月11日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保增长”为当前最重要任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具体措施,中心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受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9%,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面临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两年多时间内约4万亿元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为直接。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政府投资将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市场信心将会进一步恢复,我国经济完全能够保证平稳较快增长。”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今年年中国家已将宏观调控任务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当前,“保增长”成为最重要任务。
  
  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度启动。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我国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针对投资过热等问题,于2005年转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此次财政政策从“稳健”转“积极”,意味着我国将再度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经济。
  
  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此举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十多年来首次“宽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货币政策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其实,在今年年中货币政策已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
  
  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扩大内需已成经济工作重点。初步汇总,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从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从十项措施可以看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为消费创造条件,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举措。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成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一大亮点。
  
  集中解决民生领域历史欠账
  
  在这次重大调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鲜明。
  
  国家将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历史欠账,加快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大事、实事。具体建设项目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等;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行改造等;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则会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幅提高
  
  这次公布的十项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未来我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有较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200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铁路0.6公里,而美国达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启动内需2年多内安排4万亿元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2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9日公布的这十大举措力度大,出手快,发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烈政策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以投资为例,中国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13.7万亿元,而这次新安排的扩大内需投资规模到2010年底仅2年多时间内达4万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增值税转型企业减负1200亿元
  
  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增值税转型实际上是给企业减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显现的背景下,我国全面推进这一改革有利于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推动企业成为市场长期投资主体。
  
  增值税目前是我国第一大税种,2007年仅国内增值税收入就超过1.5万亿元,约占全年税收收入的31%。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短期可为企业减负、增加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刺激投资,提振内需,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改造,配合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培森指出,增值税转型改革不仅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增强经济实力的手段,也是继企业所得税改革之后我国税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提振股市稳定资本市场预期
  
  继前期降息调税等系列措施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9日公布。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政策将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预期,逐步消除股市恐慌情绪,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长城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勇认为,此类实质利好的举措将有助于防止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对于稳定资本市场的预期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保经济增长各项举措的实施提供了资金安排。这两项宏观调控政策无疑将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
  
  “利好政策会有一个临界点,其作用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此次十项措施集体出台显示出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坚定决心,虽然短期对股市的直接影响不好判断,但中长期来讲是实质性利好。”张勇认为。
  
  “十项措施透出正面信号,也给资本市场反弹提供了支持,对提高市场信心有一定的帮助。”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说。

  专家点评:有力政策有力保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这“一揽子”有力政策令人振奋,极大增强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当前出台这些政策正当其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货币政策已经完全转向。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财政政策有所作为,但同时也需要货币政策适度放松,如今二者搭配使用,必将对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培森: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已经灵活调整,这次提出更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保持经济增长的意义更加重大。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调整后的财政政策表述与1998年的财政政策相同,但这一轮调整更及时、更坚决。近期,在货币政策已经显现出宽松基调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也相机决策,配合货币政策作出调整,是一个基本的政策意图。

 来源:中国上海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沪ICP备
07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