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村至今仍像个“孤岛”。
汶川大地震后,道路崩塌,通讯中断,这个山村一度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全村房屋几乎全部被毁,伤亡惨重,千余村民倚靠在一起,在绝境中坚持了整整七天,他们用非常的办法、非常的情感面对非常的困境,最后扶老携幼走出了大山。
惊魂
自家和邻居的房子就在眼前垮了。半面山体像洪水般压下来,4个正在干活的人顿时不见了踪影。讲起2008年5月12日中午那一幕,村支书王自成至今心有余悸。
对面山坡有人呼救,是村民王天亮,被山石砸成了重伤,无法行动,得赶紧去抢救。王自成叫上4个年轻人,用竹竿和绳子做成担架,下到山谷里。上头是悬崖,石头在往下滚。他们跑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派人在后面盯着,滚石稍停,一个人就拼命冲过去,然后再冲一个,直到把伤员抬到空地上。
纸条
巨大的滑坡把全村隔成了两段。王自成他们在上段,下段还有村主任张松文和200多个乡亲,究竟怎么样了?
12日下午,王自成找来一盒烟,拆开,铺在一块石头上写道:“村主任,现在信息中断,我们无法取得联系,你负责把下段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做好伤员转运,我负责上段。”
他找到党员赵仕荣,说:“你是党员,这个信一定要带到。”
平时去山下20分钟就到了,这次赵仕荣走了一个半小时。他从上百米高的绝壁边缘,手脚并用地攀过不断滚石的滑坡,连滚带爬地找到村主任和其他乡亲……在被困的一周里,新华村就用这种原始的方式,与山外保持着微弱然而顽强的联络。
尊严
村民杨子荣的死至今仍让王自成感到遗憾和内疚。那是个86岁的老人,读过私塾,很有文化。他家是单门独户,住在一座高山顶上。地震时老人被独自困在了山上,四面山都垮了,他下不来,底下的人也上不去。
老人很聪明,点起了柴火,用青烟告诉山下的人们,他还没有死。村民试了很多次,都束手无策,最近的坡也有500米,不断有石头往下滚。
山上没有水,不知老人是哪天渴死的。半个月后,村民终于能够上山了,在他家门前的麦田里找到了他,而老人的样子令人震惊:从废墟里挖出了早年做好的黑色寿衣,整整齐齐地穿在了身上。收藏多年的一摞古书,用塑料布包裹好,细心地放在一只小木箱上。然后把一小片麦子方方正正地压平,躺在上面,把自己用树根雕刻的一根龙头拐杖放在身边。他头朝山顶,脚对群山,就那样停止了呼吸。
“就是死,也要有尊严。”王自成感慨。
逃离
14日,负责下段村民的村主任张松文也给镇里送了个纸条,说这里有个重伤员,希望派个医生来。镇党委书记雍天雄回信说:“医生抽不出来,给你28个解放军战士,护送伤员,由你调配使用。”
从这一天起,每天都有解放军进来,帮新华村运伤员、送粮食,村民们情绪稳定多了。可是路实在难走,每个战士最多只能背二三十斤大米,远远解决不了全村上千人的吃饭问题。到第三天,已经基本断粮了。人们就去田里掐青豌豆吃,很快豌豆也吃光了。
15日下午,村支书王自成和村主任张松文终于会面了。一见到对方,两人都不知该说什么,足足沉默了一分钟,才开口互问情况。这时得知,全村一共有32人遇难。
17日,收音机里说明天这一带将有暴雨,雍天雄带着镇里的干部来了,动员村民出山。王自成对大家说:“保命要紧!政府和部队亲自来接咱们了,肯定是把咱们往好处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山后那条弯曲漫长的小道上,数百村民背着被褥、衣服、锅碗瓢盆,扶老携幼,抹着眼泪,逃离家园,全部走完用了整整两天。
新生
震后统计,新华村全村4100亩地灭失了一半,加上地质灾害,70%的土地都不能使用了。70来户人家迁往了山外,震前全村1238人,现在只剩下900多人了,他们又开始在这块让人爱恨交加的土地上重建自己的家园。
这里的重建是艰难的。至今不通车,盖房的砖石木料只能靠人背肩扛,一筐砖有100公斤重。村民们吃力地行走着。一步一个脚印,大滴的汗珠摔在泥土里,走一段就要歇下来喘气,背上的重负压弯了他们的腰。但是他们说:“死都挺过去了,吃点苦算什么?”
毕竟,一切都在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