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声音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坚) 本次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对重点项目的综合性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充分体现现有优惠政策的叠加和聚焦。上海现有的财税、规划、土地、人才、科技方面的鼓励支持政策,将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叠加和聚焦。对9个重点领域的项目实施主体和配套单位重点倾斜,优先支持,积极试点。二、设计出台更具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各有关部门将密切协作,陆续设计出台更具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100亿的专项资金。拿出100亿元的地方财力,设立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放大资金带动效应,引导企业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形成多元的投融资渠道。 上海将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在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积极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化,放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效应。二是加强银企对接,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高新技术产业化优质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将在三年内投入1000亿元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本市重点产业发展。三是推动保险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保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推动落实首台业绩保险服务,为首台业绩的突破提供低保费、高比例的保险服务,降低首台业绩的风险。四是创造条件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承担主体单位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以及上市融资;鼓励风险投资、私人股权投资等机构,加大投资力度。
专家声音 为“两个中心”建设打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陈宪)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将现阶段自身发展置于中国经济、全球经济后,必然会得出的结论。上海承担着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空制造业、新材料和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发展的产业领域。全球金融危机将催生新技术革命。从供给和需求结合的角度,绿色能源技术成为最有可能形成这场革命的领域,因此,上海要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与绿色能源技术有关的产业。在服务经济形态中,产业融合是基本的特征性事实。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共同构成产业融合的平台,是仍然有着巨大成长空间的产业领域。至于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都是当代高新技术密集的部门,也都有可能形成新技术革命,而且,就全国而言,上海在这些领域已经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抓手,是上海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将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提供前提和基础。对于21世纪的上海来说,在9个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资源,突出技术进步,攻克关键瓶颈,夯实产业化基础,其意义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的。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活力和动力。为此,深化改革,以改善我们的环境,使之有利于活力和动力的迸发,是全社会都要为之努力的。其间,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人。他们的战略眼光、制度创新和有效执行,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要素。
企业声音 牢牢掌握企业发展主动权 (上海电气董事长徐建国) 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上海电气作为全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之一,是在服从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展起来的。在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战略格局中,我们承担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重大装备两大领域。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战略导向,聚焦新能源、重大装备,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经过五十多年产业积累、三十年改革开放,上海电气在新能源和重大装备领域,目前处于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种,以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火电设备为代表,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已经具备再创新能力,下一步目标是提升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二种,以大型锻件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技术能力,但是难以从国际上进一步获得技术来源;下一步目标是立足自主创新,实现瓶颈突破。第三种,处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阶段,能不能抓住市场机遇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下一步目标是解决技术来源,加快发展步伐。 根据集团实际,上海电气将立足自主创新,扩大国际合作。一要发展高效清洁能源装备,在火电设备制造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基础上,推出系列创新产品,保持“国内第一、国际先进”的技术地位;通过发展电厂工程产业,承接国际产能转移,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核电、风电为重点,发展新能源,培育新优势。核电保持全国综合制造能力最强的优势地位;风电快速发展,两年内进入国内“第一方阵”。三是发展工业装备。电梯、压缩机产业保持“国内第一、国际领先”水平;船用曲轴、飞机零部件等高端工业装备推进集成创新,形成技术优势;轨道交通车辆通过战略合作,抓住市场机遇;印刷机械产业实施国际购并,实现超常规发展。
“工业之花”将在上海盛开 (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史坚忠) 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会是一次动员上海地区各方面力量,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促进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会议。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对于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型客机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技术扩散率高达60%以上,能够拉动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被誉为“工业之花”。大型飞机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16个重大专项之一落户上海,对于带动上海地区航空产业发展,打造航空产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商飞公司作为承担发展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结合上海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基本确立了在上海地区“总部基地三大中心”总体建设规划方案,即建设公司总部基地、飞机设计研发中心、飞机总装制造中心、飞机客服服务中心。同时,攻坚克难,创优提速,不断推进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的型号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在我国低速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难度很大的试验技术——涡轮风扇动力模拟试验技术已经获得成功,我国也是继美国、欧盟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 中国商飞公司决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上海市的地域优势和高新技术的优势,围绕产业链建设和工业体系建设开展调研,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民机产业结构机体。通过发挥大型客机项目的集成和带动性作用,形成民用飞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航空运营、金融租赁、维修改装、转包生产等较为完善的业务链和产业链,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强大民用航空产业体系,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进步,携手推进上海航空产业基地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