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抗冰抢险见真情 > 稿件
华东电网抗冰抢险前线指挥部事迹
2008年3月14日 10:58
来源:华东电网有限公司   

  一提到指挥部,人们通常会有一种印象:四面威风、发号施令、令人敬畏。而在华东500千伏电网抢修前线指挥部,指挥协调虽然忙碌,但却透出平易、温暖的气息。这里是电网抢修指挥的“中枢神经”,也是华东电网团结和睦大家庭的一个缩影。让我们走进它,从另一个视角看一看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吴总的声音

  熟悉吴平的人都知道,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浑厚,中气十足。作为前线总指挥,吴平的声音每天传达着指挥部的要求和部署。

  从2月12日开始,前线指挥部每晚七点都会开始召开电话工作例会。当各个项目施工部汇报完一天的工作进展后,都会从电话那端传来吴平的声音:“同志们,辛苦了!”他总是这样开始总结、部署工作。

  华东送变电温州项目部的队员说,每当听到吴总的这句话,心里就会充满暖意。

  2月18日,金华地区放晴没几天又降雨雪,抢修施工就更难了。当一个项目负责人汇报:“下午山上下了雪,对不起,今天的任务量没有完成。”声音有些低沉带着歉意。

  一直在作记录的吴平抬起头,颇为动情地说:“不,不要说对不起!我们的抢修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天气不好,还坚持施工,你们辛苦了,指挥部向你们表示感谢!”顿了一下,他继续说,“我们抢修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千方百计做到安全零代价!”安全、安全、安全——是吴平在例会上强调最多的事。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提出,通过电话采访有关浙江主网沿海电力大通道成功打通的情况,请吴平代表指挥部讲几句,让上海听众通过他的声音了解这一喜讯。

  “喂,你好!我是吴平。”此时,坐在电话旁接受的吴平正发着高烧,咽喉肿痛。嘶哑的声音,让人体味到抢修前线的艰辛。采访完毕,有人开玩笑:吴总今天的声音很有磁性。

  喝了口水,送了下去一把药片,吴平笑笑:“得赶快好呀,没有时间生病。”

  从大年初二来到浙江灾区以来,吴平一直身先士卒,为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常跑工地。每次到施工现场巡视检查,吴平总坚持爬到山上最高的施工点。身材魁梧的吴平衣服显得“大”了,眼窝也陷了下去。一脸疲惫的他让来巡视的医生盯上了,当医生催着让他吃降压药时,他摆摆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不用不用,铁塔上去了,我血压就下来了……”

  石华军的鞋子

  当你看到这双鞋,你会毫不犹豫把它扔掉。沾满泥土已看不出本来颜色,鞋跟早磨秃了,这是谁的?你绝猜不到,这竟是前线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石华军的皮鞋。

  身为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副总经理,据说平时,他总是衣着整洁,仪表堂堂。可现在是500千伏电网抢修大会战,这些都顾不上了。这双皮鞋成了“跑步鞋、登山鞋、雨鞋,雪靴”。直到有一天他觉得鞋子不跟脚了,这才发现鞋子都 “张嘴抗议了”,才不得不换了一双。还自言自语地说:“这鞋子不抗穿,还没到一个月!”

  在施工点跑了一整天,回到指挥部,脚肿得厉害,石华军不知打哪儿觅出双敞口的黑布鞋,赶快换上让脚放松放松。

  范金华的发型

  一脸灰土,顶着好像刚刚被狂风蹂躏过,根根支棱着的奇异发型,走进门,拉过一把椅子,重重地跌坐在上面,好一会儿才扶了扶滑到鼻尖的眼镜。这是范金华每天疲惫不堪地回到指挥部的标志性动作。

  在指挥部见到他几乎都是在晚上。作为工程部主任,前线指挥部总协调人,他每天都奔走于各个工作面,现场协调抢修工作。被戏称为现场项目部的CEO。帮他开车的司机说,每天都觉得自己在开“出租”,一天少说要跑五六百公里。

  回到指挥部,作为总协调人,他又开始协调进度、人员、材料和工器具。趁空儿,还忘不了把手机插上电源充电。一只手拿着电话打,另一只手也不闲着,直抓头发、挠头皮,还越挠越上瘾;挂了电话,一边和同事商量着问题,两只手却变成“十指耙子”,在头上细细地耙梳,来回“精耕细作”。悉悉索索好一阵,终于感到挠得畅快了,放下手,范金华继续忙。而此时他的发型,几如遭台风扫过的模样。

  据说,每天早晨,范金华的头发也还顺贴。但每天中跑现场,忙着察看施工、设计、监理、器材……一天下来,汗水、泥土、山上的露水混合成的“发胶”,在范金华的头发上发生了“奇妙”的作用。

  3月1日晚9点多,丽水雅溪镇施工点在组立铁塔时,塔材发生偏差,弄不好就会拖延整条线路工期。才回指挥部,喘息未定的范金华急了,腾地从椅子上跳起……又连夜赶到120公里外的施工点,戴着矿灯帽,他摸黑爬上了800多米高的陡崖。从那晚起,他就在那个修项目部住下了,直到三天后铁塔组立完成。三天没梳洗,范金华的发型更加“独特”了。

  刘亨铭吃饭

  不看刘亨铭吃饭,不知道自己嗓子眼儿小。作为安监部主任,天一亮他就往工地跑,白天在指挥部根本见不着他,偶尔回来见他吃饭,你真担心他噎着。他“吃速”太快,简直是不用嚼,直接往嘴里倒,三扒两扒,风卷残云。一眨眼,面前的饭和菜就被他消灭了。吃完后,站起来就走。

  问他为什么吃得这么快?他说:“得抓紧时间,时间太紧呀!负责安监的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现场。”

  刘亨铭吃饭快,走路爬山也快。

  “这次抢修任务一共是195基塔,我还没都跑遍,安监部门工作要到位,就是要到现场去,我得再快些。” 刘亨铭如是说。

  每天上抢修现场,刘亨铭手里从来不空着,总尽量多带几瓶水,多带些干粮。“不单是为自己饿了准备的,我们的电力抢修员工太辛苦了,给他们也带上些,工作间隙喝口水,歇一歇。这些虽是小事,可对安全生产也很重要。”瞧瞧,吃饭、喝水竟也和安全监督挂钩。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指挥部的“钉子户们”

  指挥部的成员大多是本部、指挥部两头跑,但也有人被戏称作“钉子户”的,自从2月12日前线指挥部设在金华以后,一个猛子扎下来就不动了,一个来月没回上海的家。

  生产部主任陈海波大年初五就来到金华指挥部,十多天后气温升了十多度,他还穿着厚厚的冬装,每天跑进跑出,顾不上更换,虽说是“春捂秋冻”,但谁也没见过这样捂的。

  工程部薛敏的宝贝女儿才三岁,一天夜里突发高烧,妻子不想让他分心,一直瞒着。直到孩子病好了,才发来条短信。电话那头,女儿的一声“爸爸”,薛敏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说了一句:“忙好了,爸爸就回家”,忙挂了电话。三岁的娃娃旁人见了都喜欢得不行,何况孩子他爹!

  新闻宣传组每天采编大量的稿件、图片。新闻发布不过夜,几乎天天是别人忙完了,他们才能开始忙,有时白班连夜班,服务员早熬不住了,他们只好包下指挥部关灯锁门的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