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两会 > 要闻动态 > 稿件
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首日450份提案近70份关注市民出行
2008年1月24日 11:15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党群工作处

  市民出行,成为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开幕首日的最热话题。截止到23日下午4点,大会提案组共收到逾450份提案,其中近70份提案涉及公共交通。
  
  记者了解到,众多委员提案所涉及的既有着眼城市发展大局的内容,更有公交优先、住房保障等民生话题。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有大量的民生提案将目光对准了具体问题,如对70岁以上老人和中小学生实施公交优惠、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等,有问题、有分析、更有建议,实实在在地为政府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出谋划策。

  免费乘车能否扩大受益面

  上海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的优惠举措,自去年10月19日推出后,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以来,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免费乘车受益面能否进一步扩大?老人在免费乘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怎么办?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中,希望相关部门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这项民生举措。

  周荣委员提出,应扩大享受新政对象。除了上海老人、残疾军人、离休干部、离休军队干部、盲人、革命烈士家属可享受免费乘车的待遇外,外地来沪及外国来沪的适龄老人,都应享受与本地老人同样的免费乘车待遇。对于流动人口,可在各普通交通卡出售网点凭身份证件领取老年交通卡,离沪时归还至各网点即可。他还建议,改进安全设施与建立意外保险机制。如在车辆上设立几个老人专座,座位和靠背铺上海绵垫。同时,可借鉴秦皇岛的做法,当地市政府在实施老人乘车优惠政策后,拨出专款,通过公交公司为70岁以上免费乘车的老年人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期间,70岁以上老年人在免费乘车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公交公司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伤残、死亡、意外伤害医疗费、床位费、护理费等,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但赔偿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在关心老年人的同时,有委员提出应当进一步发挥公交运输载体的福利作用,让中小学生也能享受到优惠乘车的待遇。

  目前,中小学生公交乘客是仅次于上班族和出行旅客的一个主要乘车群体,其出行率远远大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广东东莞、安徽马鞍山都实行了中小学生半价乘车的规定,江苏、山东等地也出台了一系列公交便民利民的优惠办法。

  对此,李皑委员在提案中建议,上海应优先考虑对中小学生实行公交票价优惠,实行中小学生上学半价乘坐公交车,降低他们的出行成本,这样有利于体现公交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使更多市民享受到上海经济发展的实惠。

  公交、轨交规划能否不要“差一口气”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市民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时还常会遇到种种不便。如公交车站之间及公交车站和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换乘距离太长,轨道交通站点缺乏综合配套设施等等。对此,不少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公共交通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系统性,从而真正方便民众出行。

  规划不到位,使得各交通枢纽之间的衔接总觉着“差一口气”。目前,大部分公交枢纽换乘轨道交通的步行时间在3分钟以上,换乘距离大多超过200米。研究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漕溪路交通枢纽站,从地面公交到达4号线地铁站厅的距离达500米,需要6分钟;从中山公园凯旋路枢纽到地铁站厅需要5分钟,距离约400米,乘客普遍反映换乘不便。此外,目前绝大多数地铁站附近没有大型停车场,使得很多有车一族没办法实现将小车停靠在市区外围的地铁站附近,然后换乘公共交通上班。

  对此,常清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在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规划时,应进行广泛的市场招标,并在超前性、系统性上下功夫。通过专家库、市民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类意见,把各种遗憾、不足消灭在图纸阶段。

  同样,由于缺乏系统规划,目前多数轨道交通站点的站内外空间使用效率较低,且不合理。如,许多正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站点没有考虑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停放的问题,导致站点外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增加了拥堵情况。此外,不少站点内通道开设了服装销售店、美容美发店,而缺乏规范的速食店、报刊零售点等,满足不了来往人群的实际需要。

  对此,来自致公党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建议,修订《轨道交通条例》,完善轨道交通站点配套设施相关内容,应明确站点规划范围内的轨道下空间是公共空间,应由指定部门按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并建议结合实际在站点周边预留自行车停放点,提倡、鼓励多种公共交通换乘方式,直接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

  私车牌照拍卖资金能否补贴公交换乘

  公共交通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出行方式,然而随着近年来公交票价的“一路走高”,交通出行费用占中低工薪阶层收入的比例日益增加。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这笔开销不菲。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载体,是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公益性始终是其第一位的属性,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决不能改掉公交行业的这一基本属性。对此,苏霖委员在今年的提案中指出,政府应以购买公交服务的方式对公共交通实施财政补贴,化解矛盾,降低公交出行成本,还原公交公益性的本来面目。

  苏霖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本市公共交通票价已多年居高不下,要在现有基础上把市民公交出行成本降下来,由此带来的公交企业的政策性经营亏损数额巨大,巨额的补贴资金无法完全由政府财政补贴。为此,苏霖委员建议,可充分利用本市私车牌照拍卖资金。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上海持续了12年的私车牌照拍卖措施,已累积了94.2亿元的巨额资金,除去已用于中环线工程建设、轨交建设和公安交通装备等设施建设的花费,目前还余有16.9亿元的资金。且私车牌照拍卖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严格实行,也就意味着这笔资金仍在不断累积中。私车牌照拍卖最主要的目的是设置私车准入门槛、控制私车拥有量,本就是“公交优先”战略部署的策略之一,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优化使用结构,作为发展公共交通需要的补贴和支持,使广大市民直接受益。

  虹桥机场外能否设立出租车候车点

  为等一辆出租车,等上三刻钟甚至一个小时,这在虹桥机场的出租车候车区并不鲜见。任先正委员经过一番调查后递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在虹桥机场外再建一个出租车候车点,解决旅客乘车难的问题。

  任先正委员表示,为了撰写这份提案,他上个星期专程前往虹桥机场做了调查,看到现场约有200余人在排队等出租,而一旁的公交线路则少人问津。同为交通资源,为何冷热不均?任先正委员一番察看之后发现,机场的公交线路中,938路开往浦东,运行线路长,自然时间间隔大;925路、806路、807路理论间隔都在10分钟以上,且晚上10点之后就停止运营;机场专线更是需要漫长等待。

  任先正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将机场现有的公交线路站点布置在出港旅客最容易找到的位置,利用公交车先将旅客运输到机场外,然后在机场外设立专门的出租车候车区;作为对公交车的补充,可以在高峰时段开行小区间穿梭车对旅客进行短驳运输,分流旅客。

  市郊公交线路缺陷能否尽快填补

  近年来,上海市区越来越多的市民落户到了本市市郊结合部、市郊各个住宅小区。然而,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郊区公共交通,虽然近一二年来有所改进,但由于运行密度不合理,仍困扰着目前常住在本市市郊的670万市民,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一大弊端,引起了委员的关注。

  屠海鸣委员在《关于加强本市市郊结合部公交线路运行密度的建议》中提出:应该以本市道路建设“大提速”为契机,建设和整个大都市相适应的郊区交通网络。当前,如何满足快速、持续、集中、高质量的郊区交通需求增长,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他建议要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公共客运市场,形成社会办公交的良性局面。市郊各区县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和特点,更加贴近区域经济和市民需求。同时尽快优化公交线网,增加公交班次,延长营运时间;确立公交城乡一体化观念,重点要消除区域性公交线网的盲点,调整市郊高速线路和区域性的公交线路,形成“公交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三级公交网络,以实现公交网络全覆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