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年正成为本市青年就业工作的难点所在。在昨天召开的市政协2007年课题调研成果通报会上,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本市青年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全市共有社区青年逾6万名,而在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推荐参加就业面试的社区青年中,成功就业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有关人士指出,本市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成为影响社区青年就业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本市一些职校技校受高校扩招和企业转制的冲击纷纷关门,而部分高等职业学院升为本科院校后,则纷纷走上了普通高校的办学道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呈倒金字塔形,这和就业市场岗位的金字塔形分布规律正好相反,也导致了许多青年找不到工作而许多技能型岗位找不到人才的怪圈。
有数据显示,从1991年到2006年,本市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由近12万增加到近47万,而中专、职校、技校生仅由近15万增加到21万。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上海每年需补充中等职业人才3.7万人,按照目前的培养规模,每年至少短缺1.5万人。
缺少经费不得不弃工从文
而在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结构失衡的现象,也使得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昨天同时发布了由民建上海市委和中华职教社联合进行的针对本市职业教育的调研报告,指出本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和学历教育日益趋同,职业院校的文科专业比重远远超过工科专业和制造业专业;而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所做的调查也显示,本市现有高职高专院校中,二产类专业数只占到总专业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职业教育弃工从文,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经费不足。调查显示,本市现有3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5所专科学校有经常性财政经费,其余院校的教学开支全部靠学生的学费支出。为降低成本,不少学校只得选择开设文科。
多头管理导致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本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分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局、行业、企业多头管理,缺乏合作机制,造成资源配置不均且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办学质量。
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是,师资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调研发现,一方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成为“纸上谈兵”,普遍难以实施,所谓“双师型教师”建设仅停留在“证书水平”,难以胜任指导学生开展技能性培训的任务;另一方面,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和专门技术人才难以“登堂入室”成为学校职业教育中的实训指导教师。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
促进包括社区青年在内的广大青年就业,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势在必行。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课题组建议,尽快建立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度,对于开设社会紧缺型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财政投入并扩大招生规模;政府引导扶持和企业主导相结合,利用现有工科类地方高校、高职、中职等教育资源,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和定向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民建上海市委和中华职教社课题组则提出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实施实训教师专门资格证书制度;打破教师的部门、单位所有限制,鼓励教师在不同行业、单位间的合理“走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