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8点,奥运圣火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上海博物馆北广场起跑。全国哀悼日后,上海是奥运火炬接力恢复传递的第一个直辖市,“把抗震救灾融入奥运火炬传递之中,用奥运圣火传递真情和爱心”成为圣火上海站传递的主题。而此时此刻在上海气象部门,气象人怀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热情,把抗震救灾融入气象服务之中,立足本职工作,以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护“祥云”驰骋上海,为营造“庄重、和谐”的火炬传递活动氛围尽自己所能,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
特殊时刻 气象人牢记本职使命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气象人将出色完成圣火传递气象保障工作作为自己的梦想。早在去年年底上海气象人就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并先后多次举行动员会、工作推进会。今年2月第一份上海站圣火传递气象专报就送到了市奥组委手中,其中详细介绍了传递日的气候背景。进入5月,距离圣火来临的日子越来越近,气象服务也更加紧锣密鼓地展开。从每天2次气象专报到每2小时一次气象专报,气象人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以自己的方式热切期盼着“祥云”。然而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18日,国务院宣布全国哀悼3天,圣火上海站的传递也由原来的20、21日顺延到了23、24日。
5月19日下午2点28分,举国哀悼。上海市气象局举行了“为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志哀”悼念活动,泪水充盈了人们的眼眶,悲痛浸润了人们的心灵。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气象职工,除了捐款、捐物、献血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之外,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当天下午3点钟的天气会商会上,局领导向每一个气象职工发出倡议:特殊时刻气象人更要牢记使命,把对灾区人民的关注和爱心转化到本职工作中去,当前要全力做好圣火上海站传递的气象保障。
迎难而上 预报服务精细到“毫米”
为了配合和支援全国抗震救灾,上海的圣火传递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取消了文艺表演、焰火晚会、欢庆典礼和一切迎送招待会。但对气象保障的要求丝毫没有削弱反而更高了。“确保火炬运行安全和效率,气象专报中雨量预报要精细到多少毫米”,5月21日,市奥组委向气象部门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而此时,天公也给上海气象人出了一道难题:由于这个季节天气系统极不稳定,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两大系统的强度和位置的一丝一毫变化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上海降雨出现的时间和强度。复杂的天气背景造成了各家的数值预报结果众说纷纭且缺乏稳定性,给预报员带来了极大的预报难度。面对双重考验,预报人员本着科学客观的精神,不断对实况资料进行分析、跟踪,加强多家数值模式的比较、检验,随时对预报进行修订,并将专题会商增加到了每天2-3次。服务人员随时与奥组委保持沟通和联系,确保最新的预报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奥组委手中。在这场与老天的较量中,上海气象人也在进行着一场预报、服务“大接力”。
5月23日凌晨,当大部分市民还在睡梦中时,气象台预报大厅已经灯火通明,台长、首席、预报员正在进行起跑仪式前的最后一次专题会商,“8点多云”,这个预报结论让所有的人为之高兴,阳光中申城迎来圣火,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然而气象人的“接力”并没有因此停顿,夜色中四辆移动气象服务车已经出发了,他们将前往圣火传递沿线的不同地点进行天气实况监测;而按照火炬接力线路分区的逐小时各类气象要素预报也将每2小时一次源源不断发往奥组委:“23日13-14时滨江公园晴到多云”,“24日6点阵雨0-2毫米”,“24日9点小雨0-2毫米”,上海气象人以一种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精神将气象人的梦想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