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二季度,东海区局共接报各类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16起,同比减少6.25%;救起渔民45人,同比减少4.44%(见表1)。
表1: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救助情况比较表
|
|
2007年
第二季度 |
2008年
第二季度 |
增减数 |
增减% |
|
接报起数 |
17 |
16 |
-1 |
-6.25 |
|
救起渔民数 |
47 |
45 |
-2 |
-4.44 |
一、事故接报信息来源统计分析
第二季度接报的16起突发事件信息分别来源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6起)、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5起)、地方渔政执法机构(5起)。数据表明,直接由地方渔政执法机构上报的信息数量增长迅速,与专业搜救机构、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一同成为东海区局接报此类事件的主要来源。
二、事故发生区域统计分析
16起事故中,在长江口及舟山群岛附近水域发生的有8起,占事故总数的50%。
长江口、舟山群岛海域渔船、商船航道较多,船只进出频繁,极易发生海难事故。从事故发生次数来看,该海域事故多发特征明显,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三、事故发生种类统计分析
第二季度16起接报事故按发生种类划分:沉没事故5起、碰撞事故3起、失踪事故2起、生产性事故1起、其他事故4起、误报警1起。其中,沉没、碰撞、失踪三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2.5%。从数据来看,这三类事故依然是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主要类型,亟需引起渔业部门、安监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事故遇险渔业船舶船籍港统计分析
从事故遇险船舶船籍港看,16起接报事故中涉及东海区所属渔船的有11起(其中江苏1起、上海2起、浙江7起、福建1起),涉及其它两个海区的3起,船籍港不明的2起。
今年,东海区三省一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从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渔区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班管理,及时有效组织抢险救助,在减轻渔民生命财产损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海上渔业船舶事故仍然频发,尤其是今年4月份东海区海域接连发生了4起重大事故,涉险渔民61人,失踪(死亡)49人,由此而造成的渔民生命财产损失依然处于高位。因此,东海区沿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继续高度重视渔船海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除了强化渔民安全生产意识、配备完善渔业船舶安全设施、组织引导教授渔民学习救生、逃生本领,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技能外,尚需进一步分析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规律,研究并切实采取效果好、见效快的针对性措施,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信息,推广使用渔船防碰撞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渔船海上生产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渔民损失,促进东海区渔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上半年东海区局接报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情况统计分析
2008年上半年,东海区局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保障通信畅通,共接报各类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47起,其中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42起,接报起数同比相同;救起渔民同比减少63人次,减少46.67%。
一、事故接报信息来源统计分析
2008年上半年东海区局接报的42起突发事件信息分别来源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12起)、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11起)、地方渔业部门(17起)、海上110报警台(1起)、中国渔政东海总队(1起)。
根据统计数据,2007年上半年由地方渔业部门报送的突发事件信息仅5条,而今年上半年由地方渔业部门上报的信息数量增长迅速,达到了17条,占今年上半年接报突发事件信息总量的40.5%,已成为东海区局接报此类事件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有鉴于此,今后东海区局除与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专业搜救机构等继续保持联系外,还将着重加强与东海区三省一市各级渔业部门的沟通协调,从信息接报到开展救援,多方面、多层次合作,共同促进东海区应急救助水平的提高。
二、事故发生区域统计分析
2008年上半年东海区局接报的42起渔业船舶事故中,长江口及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发生的22起,占事故总数的52.38%。统计数据表明,该海域事故发生次数、频率居高不下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缓解。
长江口及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是我国商船的重要航道之一,商船在此航行、进出频繁。而作为我国主要渔场的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也位于该海域,渔业船舶航行、锚泊、生产比较集中。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上贸易增长迅速,海上商船密度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受工程建设、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海洋渔场进一步缩小,渔场与航道的交叉区域进一步加大。基于上述原因,长江口及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极易发生海难事故,尤以渔业船舶与商船的碰撞事故为甚。而渔业船舶的吨位与商船相比差距很大,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商船受到影响不大,而渔业船舶往往会遭到毁灭性的损毁,甚至颠覆、沉没。
综上所述,长江口及舟山群岛附近海域的渔业船舶安全航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东海区有关渔政渔港机构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综合采取技术、管理、制度、法律等各种手段加以研究解决。
三、事故发生种类统计分析
东海区局今年上半年度接报的42起事故按发生种类划分:碰撞事故9起、沉没事故7起、失踪事故7起、生产性事故3起、触礁事故2起、搁浅事故2起、火灾事故1起、误报警2起、其他事故9起。
上述42起事故中,沉没、碰撞、失踪三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4.76%。从统计数据看,这三类事故依然是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主要类型。从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看,沉没、失踪为事故发生的结果,碰撞是事故发生的起因,而绝大多数的沉没、失踪事故是由碰撞或海上风浪较大两个因素造成的。从事故发生区域统计分析结果看,碰撞事故对渔业船舶正常作业危害极大,而每年的台风、寒冬季节海上风浪较大,由此引发的船舶颠覆、沉没、失踪事故较多。
因此,船舶碰撞事故,尤其是渔业船舶与商船的碰撞事故,以及由台风、寒潮天气等引起的渔业船舶颠覆、沉没、失踪事故亟需引起渔业部门、安监部门的高度重视,深入剖析,找出症结,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事故遇险渔业船舶船籍港统计分析
从事故遇险船舶船籍港看,42起接报事故中涉及东海区所属渔船的34起(其中江苏8起、上海3起、浙江17起、福建6起),涉及其它两个海区的5起,船籍港不明的3起。
2008年上半年东海区局共接报浙江渔业船舶事故17起,相当于东海区其它三省市的总和。浙江省是我国的海洋渔业大省,拥有各类海洋渔业船舶4万余艘,海洋渔船总吨位和年捕捞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海洋捕捞渔业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浙江省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也十分严峻,渔船、商船碰撞事故等重大恶性事故频发,给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基于此,浙江省已于近期正式启动了海洋渔业船舶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计划,拟利用渔船防碰撞系统(AIS)和卫星通信技术提高海上渔船的防碰撞和救助能力。
以技术手段为抓手,以管理、制度为保障,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为目的,实施渔业船舶海上安全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浙江一省渔业安全的需要,更是东海区切实减少海上事故、构建和谐海区的需要。
五、综述及建议
2008年上半年,东海区三省一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从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渔区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农业部建设“平安渔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班管理,及时有效组织抢险救助,有效保障了东海区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半年来东海区渔业船舶事故仍然频发:年初因为寒潮,海上大雾出现次数频繁,风浪较大,以致事故较多;4月份东海区海域接连发生了4起重大事故,涉险渔民61人,失踪(死亡)49人。东海区渔业事故、重大事故发生的次数以及由此造成的渔民生命财产损失依然处于高位。
因此,除了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增强渔民安全生产技能、组织引导教授渔民学习救生逃生本领、配备完善渔业船舶安全设施等工作亟需加强外,切实采取效果好、见效快的措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渔民损失更应引起东海区沿海各级渔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尝试以渔业船舶事故发生规律为切入点,研究、制定相应对策,加强应急值班管理和抢险救助,有效促进东海区渔业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可尝试建立健全参与海上遇险船舶搜救的渔业船舶奖励、补偿机制。可对积极参与救援的船舶结合救助结果奖励,并可对因参与救援工作而对自身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的渔船、渔运船适当补偿,以充分调动渔业船舶参与救助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AIS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保障渔业船舶信息畅通,主动规避事故发生,方便开展救援。
(三)严格规范渔船按照有关规定航行、作业,商船按规定航道航行,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事故的发生。
(四)建议各地政府完善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渔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调动、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和渔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团结一致,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实降低事故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