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明是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的体现。对日常生活常见的“脏”,市民啧有怨言,社会各方面也反响强烈,但为什么长期以来众人皆言应治而成效不彰不固?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找一找其中的深层原因,以期对症下药。
9月22日解放日报刊登的一组专家解析文章,试图从文化习俗、文明理念、管理举措等方面分析上海城市之“脏”的成因。这些分析,既是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问题透视,更是专家们作为市民一分子的反思和自省。希望广大市民和有关政府部门都能自觉学习北京奥运经验,以实际行动增进文明习惯和理念的养成,塑造“整洁上海”。
培育公共卫生观念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葛红兵
■从硬件角度看,城市公共卫生设施不足或者细节考虑不足。硬件设置的不齐备、不整洁,会直接向市民传递负面的环境暗示,即城市本身是不够干净的、“脏”的、没人管理的,我不必特别地去爱护它,从而助长市民的不良卫生行为
■从软件角度看,文化和传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耕文明的特点是,崇拜土地、亲近自然。而在城市中,不管是不是有机垃圾,随便乱扔,都会给城市带来环境和卫生问题
■西方的都市文明起步要比我们早,西医的细菌、病毒观念也比传统中医(用阴阳、寒热来解释疾病)更容易使人理解环境卫生的要义。上海应抓住举办世博这个契机,发育和发展现代市民文明理念、现代都市管理理念
门前三包须显实效
复旦大学泛海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严法善
■上海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对土地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出挑战。相应地,它对城市环卫硬件设施的布局、结构、数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淮海路、南京西路等商业街和位于中环线附近的新建商业聚集区等地,迎接消费者的是百货商场、大型购物中心等文明程度更高的商业业态。城市治“脏”,不仅仅要治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高空抛物等这些发生在市民生活微观领域中的问题,还涉及到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等城市环境管理问题
■环境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企业等对公共领域责任感的缺失,让“门前三包”制度没能显出实效
严格管理控制扬尘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市政协委员殷啸虎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扬尘污染也成了城市环境的一个主要污染源。当你在高楼临窗欣赏新上海的美景时,伴随阵阵轻风而来的,可能会是布满窗台的一层灰尘;当你闲情漫步在街头,附近建设工地的尘土随风而下,让你躲避不及……
造成扬尘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为造成的影响无疑是一个主因。例如,嘉松公路是本市近几年新改建的一条高等级公路,堪称“景观道路”:路边绿树夹道,小桥流水,远山倒映,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每当驱车路过这里,总忍不住打开车窗,与大自然来个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然而,自从年前路边的一个工地开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隔离带原本青葱碧绿的灌木,变成一片灰色,完全面目全非;原本宽阔清洁的马路上,也是一片泥土;慢车道上更是惨不忍睹,厚厚的一层泥浆,将行人和自行车都“赶到”了快车道上。道路变“脏”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频繁进出工地的大型卡车,车轮上厚厚的泥土被带到马路上,车上满载的没有任何遮盖措施的渣土,随着高速行驶的卡车更是四处洒落,扬起了一阵阵尘雾。
应当说,为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本市有关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收效并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主要在于管理措施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规范有序的制度化措施。
今年暑假期间,我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游览时,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回味的现象:当我们走累了,陪同的导游很随意地席地而坐,还邀请大伙一块坐下,并用手在草坪上抹了抹。一看,果然干干净净,一点灰尘都没有。他解释说,当地政府对扬尘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工地施工都必须是封闭式的,偶尔产生或洒落的尘土也必须及时清扫干净,进出工地的车辆更是要经常冲洗干净,车轮上不允许带有尘土出来。同时,对违规者也会给予严厉处罚。
看来,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加上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自觉,是控制扬尘污染源的关键。对上海来说,其实只要认真对待,拿出措施,也同样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在每一个建设工地,由主管部门派出专员,常驻工地进行现场监督;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工地环境保护的标准,对违规者课以严厉处罚;对进出工地的卡车实行准运登记制度,规定只有相应资质的车辆才能在城市从事渣土运输业务,等等。这样不仅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的发生,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乱倒渣土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