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市场”淡出中心城区 |
2008年4月10日 11:39 来源:文汇报 选稿: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党群工作处 |
|
日前,普陀区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沪西水产批发市场、曹杨水产批发市场、三官堂禽蛋批发市场和真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5家大型专业市场的搬迁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今年年末,包括山华果品批发市场在内的曹杨路两侧的7家水果批发市场、大渡河路的批发市场和周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搬迁工作也有望启动。 近两年来,“搬市场”的声音在上海市区频频响起。从精文花市到襄阳路市场,再到以铜川路水产市场为代表的真如地区的市场群落,它们的淡出总会牵扯出上海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嗟叹,但千丝万缕的缱绻之下是冷静而理性的判断:面对城市提升产业能级、追求科学发展的内在渴求,曾为上海国内贸易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市场”,必须跟随城市发展的步伐而作出改变。 经过近20年的发育,“铜川路”等批发市场一度成为上海同类市场的领头羊,水产、蔬菜、水果等市场成交价格成为全市的重要参考指数。但是,随着中心城区土地要素日益稀缺,要“铺摊头”的“大市场”也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发展后劲”、“区域和谐”等因素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发展观,也是“大市场”淡出中心城区的一大动因。湖南路社区负责人曾向记者坦言,虽然襄阳路市场在拆迁前每平方米的租价已经突破了2万元/年,但考虑到屡禁不绝的售假带来的管理成本和负面影响,再加上处理周边居民的投诉,真正的效益大打折扣。 以市场而兴的普陀区一度集中了全市140余个大型专业市场,有关人士对“大市场”现状的分析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绝大多数专业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取出租摊位、各自经营的形式,在这种“看现货、谈生意”的传统交易方式下,用地面积大、交易成本高的瓶颈无法突破;而物流配送、加工包装、商品检测、展示陈列、以及对行业发展动态及需求进行预测分析等功能的缺失,则限制了市场的效益和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