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回眸党建网 > 经济纵横 > 稿件
上海成为外企“神经中枢”
2008年7月16日 16:59
来源:中国上海   选稿: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综合办公室

  6月27日,注册资金6000万美元、专门从事农业项目投资的三仁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经商务部和上海市外经贸委批准,成为今年以来植根申城的第六家外商投资性公司。如今,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将上海作为其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等“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正加快向上海集聚,上海已成为除香港以外我国吸引“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最多的城市。

  据悉,今年以来本市新批“总部经济”外资企业33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家、投资性公司6家、研发中心10家。申城审批认定“总部经济”外资企业工作始于2002年9月,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累计审批认定“总部经济”外资企业626家,提前两年半实现到2010年年底落户610家的奋斗目标;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1家、投资性公司171家、研发中心254家。

  跨国公司出于战略考虑,不断加快在华业务和结构重组步伐,将地区总部与生产基地分离,实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发展战略。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领先的经济地位,已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各国投资者设立其区域性“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的首选之地。总部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空气化工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工业气体供应商。早在21年前,该公司就在深圳投资企业,之后在上海、北京、张家港等13座城市投资15家企业。由于没有设立中国总部,该公司对其在华企业的资金、生产、营运、销售、研发、物流管理比较困难。为此,这家企业决定出资1亿多美元,在沪设立中国指挥部,实行统一管理。此举明显增强了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部经济”外企聚集地,往往也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伦敦、东京、我国香港等相继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也分别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总部经济”外企对其在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投资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将有效增强上海对华东、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辐射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华外资企业纷纷伸出援手,而上海作为全国最大外企“指挥中心”的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绝大多数在沪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外资企业,都向各自在华和亚太地区企业发出捐款捐物指令、从各地调集运输工具和物资支援地震灾区。其中,总部设在上海的大润发有限公司,代表所有在内地的投资企业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3M公司、三得利中国公司等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人员、调运或采购救援物资,奔赴灾区。如此多“总部经济”外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救援行动,成为增强上海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7年前,上海开始研究“总部经济”并在浦东试点。2002年7月,上海出台了鼓励设立外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据悉,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对这些政策规章进行认真修订,不久将正式公布。新修订的政策规章将进一步放宽“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投资落户准入条件,给予更多优惠政策,营造更为完善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总部经济”外资企业增加功能和提高质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