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十七大专题 > 媒体视点·高层声音 > 媒体视点 > 稿件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海代表学习讨论十七大报告之三
2007年10月18日 10:02
来源:中国上海   选稿: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党群工作处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专门用一章来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上海代表们精神振奋,他们纷纷表示,刚刚结束的特奥会,让世人见证了上海的“软实力”。上海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动文化大都市建设,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也是民生

    “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奚美娟代表认为,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不能失衡。关心民生,不仅要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际上就是关心民生的重要内容。

    奚美娟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壮阔、深刻、复杂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浮躁心态,正是文化难以满足人民需求的体现。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线文化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一定要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深入到生动、壮阔、鲜活的生活中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体现时代精神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老百姓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传播者,还应当是创造者。孙卫国代表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活来自群众的力量。

    他以虹口区为例:区和街道两级层面的群众文化团队近900支,参加人员18000余人,涉及歌舞健身、乐器说唱、书画摄影等领域,社区活动周周有,重大活动月月有,国际交流年年有。对于这些创造民间文化的团体和个人,党和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资源帮助、搭建展示平台,在扶持的同时引导,在规范的同时激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促使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

    文化设施是躯体,文化内涵才是灵魂。在建设先进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把来自民间的群众文化开发好、继承好,并发扬光大,让老百姓成为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

    优秀文化要“渗透”生活

    “我们中福会少年宫的孩子们演出时,都有一个习惯,上台前总会跟我手拉着手,一起叫一声‘加油’!”从事校外教育工作25年的陈白桦代表告诉记者,来北京前有学生写信给她说,正是这一声“加油”,教会了这些独生子女什么叫“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

    陈白桦代表认为,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中华文化、文明风尚,都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需要潜移默化、滋润心田。

    在群众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加强校外教育———陈白桦代表认为:这就是将先进的文化“渗透”于“群文化”活动,强调人们在这些文化活动中的实践、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些多途径、时效性强的活动,潜移默化中培养树立科学、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豁达、接纳和融入,既满足老百姓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也让他们的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先进文化孕育文明风景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里的“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公共文化”、“高雅文化”等专业类“小文化”,而是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文化,这大大丰富了文化内涵。

    作为来自妇女领域的张丽丽代表发现,报告提到了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家庭是社区的细胞,人是家庭的核心,无论是两性和谐还是家庭和谐,都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之一。只有人和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人和家庭的和谐,这是每个人都能尽力做到的。以刚结束的特奥会为例,上海就向世界传播了和谐文明的形象。

    要实现人和家庭的和谐,一方面要靠党和政府推动,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更需要全民建设,共同推动来实现这一共同目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