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支持,上海发展了要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在学习讨论中,代表们纷纷提出,对上海而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要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多作贡献。
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蒋应时代表认为,上海应在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实施。蒋应时代表提出,应通过加强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与分工,加快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建设。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区域内有序流动;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机构在各城市设支行和网点;构建区域一体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信息平台对接;共建长三角人才市场,促进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管理体制等,将是长三角不同领域合作的巨大动力。”
除了经济联动发展,长三角城市群还应在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强联动,并且形成辐射。蒋应时认为,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完善区域间污染联防机制。在推动创新体系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大型科学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平台作用,聚焦国家战略,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要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和谐发展示范区,加快改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方式,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蒋应时代表提出,2010世博会是长三角联动的平台。要推动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共享世博机遇,联手共同办博,联合苏浙共同搭建世博会世界级平台,放大世博效应,从而扩大长三角在世界的影响力。
服务,变“输血”为“造血”
“十七大报告中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让上海进一步明确了‘三个服务’的内涵。”来自合作交流系统的林湘代表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服务”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在服务的理念上,既要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更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发挥好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服务的模式上,既要加强合作与协作,更要发挥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要素配置中心的作用,加快完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配置平台;在服务的机制上,既要强调支援与支持,更要强化市场化的利益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和互赢。
林湘介绍,多年来上海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在服务过程中,也逐渐从授人以鱼转而授人以渔,充分发挥大企业多、科技力量强,知识、人才、信息和资金密集等优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帮助并参与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的合作开发。从送钱、送粮、送棉衣,变为送技术、送管理、送人才。
“今后,我们将继续注重帮扶实效,援建社会公益项目,帮助开发旅游等特色经济,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完善帮扶协作的长效机制,帮助当地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林湘说,在服务中,“输血”只是过程,“造血”才是最终目标。
区域交通应“无缝衔接”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生产要素怎么流动?黄融代表表示,在过去29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长三角联动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要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整合区域交通应成为发展的“先行官”。
“上海的公路交通布局规划要放到长三角的背景下来考虑,特别是与上海接壤的浙江、江苏两省,再进一步扩大到华东五省。”黄融认为,上海的路网建设应和长三角其他地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建成、统一标准。要按照实际的交通量及城市群的客观需求进行道路规划,实现同步建设通行。此外,路网之间还应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道路通达水平和服务水准。
“到2020年,上海和苏浙两省的高速公路将达到10条,共60条车道。”黄融代表告诉记者,除了加快高速路网建设外,还要对接壤地区道路、农村道路加快规划建设,让道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驾车在长三角地区畅行,没有离开家门的感觉。”黄融代表认为,长三角区域交通的“无缝衔接”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将会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只有协作,才能双赢”
从事空乘服务12年,飞过100多条国内外航线,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大中型城市,在机舱中接触的乘客则来自天南地北……吴尔愉代表以自己的服务座右铭来为区域协调发展建言:服务不是恩惠,只有协作,才能双赢。
吴尔愉代表说,服务全国各地的旅客,是她每天要做的“功课”,对方通常会在两种情况下接受服务:一是在需要的时候,二是在你真诚付出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提升服务水准,真诚为对方提供帮助。”在吴尔愉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服务是这样,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服务同样如此。除了在硬件对接、技术指导、物资输送等方面给予支持,上海在送出服务的同时,还应当送上一份亲切、真诚的心。
“服务者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恩者,有时候想想,在我们付出有限帮助的同时,其实得到了更多的回报。”吴尔愉举例,上海多年来派出不少援藏援疆干部,在把物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等带到当地发展的过程中,这支队伍也经受了锻炼。他们在当地获取的经验、学到的本领、收获的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纯朴的感情,可能是此前任何经历都难以比拟的。“我们是付出者,更是需要说声谢谢的受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