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十七大专题 > 十七大解读 > 新观点新名词 > 稿件
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
2007年11月13日 10:3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陆军航空兵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 王淑平、张军  选稿:上海市经济工作党委党群工作处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背景〕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是一个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好”的概念。

    〔解读〕这一新提法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强调的是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它摒弃了“经济增长方式”中片面通过追求数量上扩张来实现更多产出的内容,涵盖了其通过经济效益上的提高来进行数量扩张,而且还包含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进,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以及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这一新的提法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单纯的高经济增长率毕竟不能包治百病,在高增长的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已经难以支撑“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一些大型城市更是面临着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环境严重透支、难以为继的境况;一些地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反映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是从20年前的十三大开始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强调,但收效却低于预期。这其中既有受经济起点低、底子薄等客观因素制约的无奈,也有受官员政绩观、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制约而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思想观念上不转变,上述问题难以尽快消除。此次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非“经济增长方式”,正是为了促使人们从思想观念上更新和转变认识,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