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人大之窗 >>正文
三农,最要紧的是新农村建设
2009年1月12日 09:24

  三句话不离本行,“三农”是两位来自农村的领导共同的话题。

  “新农村建设,在浦东发展现代农业是关键。”人大代表、川沙功能区域党工委副书记陆雄意味深长地说。

  “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应该向农村倾斜。”人代代表、高桥镇党委书记王辛翎坚持说。

  做大现代农业

  提高农民收入

  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一句话让陆雄代表印象深刻:“2009年要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浦东的主要载体就是新农村建设。”

  对于新农村建设,陆雄有自己的看法:关键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他告诉记者,川沙功能区域有浦东新区一半的农民和一半的农田,但由于传统农业收益比较低,每人平均年收入还不到12000元,为了摆脱农民收入低的现状,2008年新区政府和川沙功能区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了2亿元,在3.65平方公里的六团地区建设现代都市景观农业园区。

  他说,“今年,我们还将在六团建设500亩景观农业园,预计在2010年世博会前完工。”在这500亩核心园区内,将筹建百花园、百果园、百菜园、百鸟园、百鱼池等,届时,还会在其周边建成配套购物商厦、餐饮饭店以及运动休闲场所。陆雄表示,等全部完工后,土地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

  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对于新农村建设,王辛翎代表则用了一个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他认为解决新农村问题并不是完全城市化,而应该保留农村,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008年起,高桥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700万元,在4个试点村进行了河流整治、道路拓宽、污水处理、绿化等工程,改善了农民的整体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经过一年的试点,村民对之前政府拆除违章建筑也理解了,新农村建设成了“民心工程”。

  “高桥是拥有八百年历史的老镇,情况比较复杂,进行公共设施的改善势在必行。”王辛翎说。

  据了解,高桥镇目前还有农民7000多人,让他们的生活更便捷,过得更舒心,一直是高桥镇镇政府的目标。王辛翎认为:公共财政应该向农村倾斜,应把农村公共基础建设问题作为建设新农村的落脚点。

  王辛翎表示,2009年高桥还将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村庄改造,对低电压、低水压、路灯等民用设施进一步整改。“农村生活质量提高了,对经济的推动也会有很好的作用。”

  不过,他还是期望新区政府继续加大投入,“高桥的村庄改造有2/3的资金还需要财政投入,希望能够得到区级政府更多的支持。”

     作者:金梦
[关闭窗口] [回到首页]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