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人大之窗 >>正文
浦东:“新农合”给新区农民带来真实惠
2009年3月16日 12:16

卫生室变服务站 执业医师当村医  

  日前,《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实施意见》经区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给农民患者带来福音:村卫生室将逐步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医师将逐渐补充到村医队伍中。

  据悉,新区现有163个村卫生室,388名村医中执业医师仅18名;初中以下学历者126名,占32.47%;其中,50岁以上的又占村医总数的50%。

  1个医师与7800位农民

  川沙新镇参加“新农合”人员3.9万余人,在一线为他们服务的村医中仅有5名执业医师,“39000/5=7800”,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缺口。

  六团镇农民算了一笔账:在村卫生室看病,有三重优惠——诊疗费全免,166种药“零差价”,医疗费还可以到镇里报销70%,“伲看病真的不算贵了。”新区“新农合”年人均筹资额度为700元,居上海之首,照理,农民一到村卫生室就能感受到“看病不贵”的好处。

  然而,六团镇农民还算了另一笔账:村卫生室里看病的是村医,全镇20多个村医中执业医师只有2个,“伲哪敢在村里看毛病哦,也就是开开药、挂挂水而已。”而到上一级的川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减免诊疗费的优惠又享受不到了。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区统筹的,村卫生室则归村管,‘独立’于‘大盘’。”新区社发局有关专家解释,“村医也是村民待遇,执业医师难以下村。”

  村卫生室“变身”服务站

  去年,川沙新镇首次为60周岁以上的农民进行了免费体检,8000多体检农民中很多是平生第一次见到B超、心电图仪。“体检中发现部分老人有健康问题,他们需要定期治疗。”邵爱华感到无奈的是:28个村卫生室,大多数连个执业医师也没有,条件有限。如果老人们到社区服务中心看病,又要面临“新农合”与“医保”不接轨的问题。

  “如果村卫生室能变成社区卫生服务站,问题就解决了。”川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邵爱华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中心124个在编人员,同时还与新区人民医院、新区中医院、新区传染病医院组成川沙医疗联合体,“执业医师资源充足,但是村卫生室不在系统内,执业医师下村‘无名无份’。”

  令人兴奋的是,刚通过的《意见》透露:新区将缩小城乡“二元”服务差异性,实施村卫生室业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村卫生室将逐步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村卫生室村医退岗产生岗位空缺时,由所在地街镇与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医务人员补充,各街镇可按乡村医生收入标准补贴该岗位人员。

     作者:张琪
[关闭窗口] [回到首页]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