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气候预测基础上,在区域数值预报产品指导下,在与卫星遥感中心、城市气象中心和各区县气象局会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海中心气象台于6月20日下午预报6月21日上海正式入梅:“大气环流已经发生调整,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江淮流域雨带已经形成,受雨带影响,本市明天入梅。”
6月21日,上海气象要素发生明显变化,温度和露点明显升高,气压下降,人体感觉异常闷热,同时,全市普降阵雨,浦东地区和北部郊区雨量均超过10毫米。继22日局部阵雨天气后,23日傍晚至24日上午受梅雨锋雨带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上海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强雷电和雷雨大风,徐家汇、浦东气象站分别出现81.6毫米和86.8毫米的降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闵行,达到了118.6毫米。
此次成功预报入梅也是建立在前三次专题会商的基础之上。第一次入梅专题会商于6月18日上午9时由上海中心气象台组织,在中短期天气分析、短期气候预测、数值预报、城市气象、卫星遥感等业务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全体首席预报员对上海入梅形势的详尽分析后,得出了“随着大气环流正在发生调整,副热带高压趋于加强西伸,梅雨形势正在逐步建立。”的预报结论。第二次入梅专题会商于6月18日下午16时由上海区域气象中心组织,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业已开通的区域天气会商系统,召开了区域梅雨预报专题会商,发言单位包括上海中心气象台和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省气象台,中央气象台专家也参加了上海区域会商并给予了指导,得出了“随着大气环流的调整,19日起雨带将位于淮河流域,安徽率先入梅,21日随着雨带南压,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逐渐进入梅雨期。”的会商结论。第三次入梅专题会商于6月19日上午9时由中央气象台组织,华东地区相关省市气象台参与了会商,得出了与前一天上海区域会商相一致的入梅预报结论。
在成功预报入梅的同时,上海中心气象台还做好了入梅服务工作,于6月20日下午,分别为市委、市政府、市防汛指挥部、市应急办公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市建委、市经委、市农委、市深水港指挥部、市深水港应急指挥中心、市海事局、市港口局、市交警总队、太湖流域管理局等开展了入梅服务工作,全市随即作出了防汛排涝以及防范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以及雷电灾害的准备,加强了24小时值班,确保防汛安全。太湖流域管理局历年来都是采取江、浙、沪气象部门第一家预报的入梅日为太湖流域的入梅时间,今年虽然在6月19日江苏已宣布入梅,但考虑到苏南地区还没有入梅,太湖流域管理局最后采用了上海中心气象台(太湖流域气象中心)的预报意见,即宣布太湖流域21日入梅。上海市防汛部门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6月23日18时42分台发布的暴雨黄色、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4日01时05分发布的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并于03时55分更新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并进入三级响应状态。
此次成功的入梅预报,又一次凸显了国家级(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区域气象中心之间和区域内省市气象台之间技术优势的整体发挥,再一次体现了上海一体化业务布局和多种业务产品的集约化效果,同时也是科研与业务、预报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又一次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