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8:00,高桥石化炼油一部#2酮苯脱蜡脱油联合装置投产成功,产品馏出口质量全部合格。为了这一刻,装置职工经过四个月的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紧紧抓牢安全、质量与进度,力保老装置安全运行与新装置顺利投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装置长裘峰全面负责装置扩建改造,从老装置的运行到装置新区部分的贯通,从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到“三查四定”的各项工作,他把精力全部倾注到了每一个细节中。遇到急难问题,他总是冲在最前线,第一个赶赴现场解决。每晚工作结束,他都要召集人员开个简会——总结当天工作得失,讨论当前工作进度,分析哪里做得不够完善,哪里还需改进,为第二天的忙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天的开工调度会,他都将改造进度、存在的问题一一汇报清楚,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出色完成相关协调和组织工作。
老班长黄志刚虽已经调至党群管理组,但他仍心系生产,在认真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在装置开停工过程中,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对吹扫的方法和扫线的流程进行了合理的布局,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在他的带领下,装置管线全部吹扫干净,做到了不留死角。
原冷冻站备员吴大明负责装置改造后的冷冻系统,他带领原班人马,把新装置的四台冷冻机学了个透,并虚心向厂家的技服人员请教设备开停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对一些参数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一位老职工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责任意识。
年轻的班长备员王毅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钢炮”,那是因为他对装置的了解叫得响,对流程的理解记得牢,无论碰到多么棘手的问题,他总能沉着应对。装置二段脱油滤机进料时,当滤机液面达到70%的时候,DCS上显示液位下降明显,王毅华马上意识到,一定是滤机泄漏!他拿起对讲机迅速赶往滤机房,发现滤机11/B转鼓处正有溶剂喷出,他马上指挥内操关闭滤机进料阀门,开启温洗物放空阀,将滤机的物料泻到地下罐,避免了一次重大的物料泄漏事故。由于漏点维修困难,一时难以修复,他又果断地带领大家及时更改流程,将一段脱油蜡液直接回收。该开哪个阀门,该关哪个阀门,在他的指挥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而这些只不过用了20分钟!
第四班班长钱建军从停工前的准备阶段开始就不停奔波在装置现场,大家笑谈,“钱班长每天在装置里走的路,相当于从炼厂到陆家嘴跑个来回了!”那是因为此次装置改造在老装置的基础上新增了二段脱蜡,一、二段脱油,以及蜡下油回收工序,工艺复杂、设备繁多,新增的一百多根管线来往于新区与老区之间。钱建军拿着图纸逐一核对,硬是将每一根管线的来龙去脉标注得清清楚楚,为现场操作人员熟悉流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期间,他顾不上去医院看看生病的妻子,更抽不出时间陪陪年幼的孩子。
陈杰、顾敏杰、朱俊杰,人称装置“三杰”,是技术工人的中坚力量,领导无论交给他们什么任务总能出色地完成;设备员徐麟华奔波于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加强与施工单位联系;25岁的张瑜华坐镇中控室,负责回收工序各主要技术参数的控制与协调,哪里温度高了,哪里液面低了,他总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正确处理;班长备员朱伟华为了装置改造,每天清晨从闵行区的浦江镇乘两辆地铁,再换班车赶到装置,却将产后最需呵护的妻子“遗忘”在家……
装置开工最大的难题是各生产工序的无缝对接和对溶剂平衡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既要保障冷冻、结晶、过滤、回收四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又要在原有溶剂罐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做好溶剂循环利用,保证装置正常生产。在开工过程中,装置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以班长为带头人,分成若干个小组,24小时随时投入到各开工步骤中。针对开工过程中出现的新区滤机绕线松以及分配头漏等设备安装故障,装置设备人员会同厂家、捷派克公司维修人员等克服时间紧、人员少、设备多等不利因素,放弃了春节长假,“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争分夺秒为早日开工成功赢得了时间。
装置职工放下了家庭的一切事情,全身心投入到装置停工、检修改造和开工工作中,经常加班到20:00甚至22:00才回家。由于天气寒冷、工作时间长,许多职工都得了重感冒,但他们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只是多喝一些热茶,多吃一些药,多穿一件毛衣,始终默默无闻坚守在现场。大家废寝忘食、舍小家顾大家,共同度过了不同寻常的几个月,虽然身体疲惫、精神劳累,但都抵不过开工成功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