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反腐倡廉 > 廉政园地 > 稿件
市工商局普陀分局:谈谈如何在工商行政执法队伍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2008年7月29日 17:08
来源:市工商局普陀分局  作者:舒振贵  

  许多人对廉政文化建设有片面的认识,认为无非就是下发几个通知,在会上念念文件,然后弄些格言警句和廉政字画在墙上贴一贴,跟着形势走走过场,如此而已。    不可否认,廉政文化需要形式的东西。然而,廉政文化建设不止于形式。它更需要“内在”的支撑,需要把廉政要求变成“植根”于干部脑子里观念的东西,渗透在组织的制度体系中,浸润于干部的日常行为和工作作风之中,体现在单位的外在物质环境和氛围之中。从更深层面来讲,廉政文化建设更要体现整个社会对特殊群体的要求,恰恰需要引进外在的监督。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在工商行政执法队伍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一、观念的“植根”—— 外在教育转为自我教育。   

   1、外在教育,很有必要。搞好廉政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和正向引导。要让干部感觉到:我们一贯倡导什么。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坚持荣辱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认真学习各级关于规范执法、廉洁行政的规定,大力抓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职务廉洁观教育。其次,坚持抓好正、反面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注意用先进典型引导干部树立勤政廉政意识,用身边和系统内外犯罪违法违纪典型警示干部廉洁行政。同时,要保证教育的频次和力度。千万不能淡化、弱化廉政教育,如果教育抓得松松垮垮,干部廉政的“弦”自然就会松弛。因此,要在不同场合不断强调廉政纪律和要求,不断向干部“灌输”一种理念——对干部严格要求,也是关心和爱护,某些时候这种关心、爱护更有意义。时时教育,时时提醒,做到警钟常鸣,这对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大有裨益。    

  2、自我教育,方显成效。如果欠缺教育的内在转化即自我教育这个过程,外在教育再好,也是白搭。因此,抓廉政教育,关键要抓住自我教育这一关键环节。首先,要让干部牢固树立风险和代价意识。监察、组宣、人事等部门应该收集大量案例,用系统内外违纪违法犯罪的案例教育干部,尤其要结合身边和系统内的案件。如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深入讨论的方式,要引导干部细算政治、经济、家庭、自由、名誉、良心账,让干部认识到:接受当事人一点点吃请、馈赠和贿赂,失去的往往更多,绝不能因小失大。其次,要结合工作,让干部认识自身岗位和工作存在哪些廉政风险。比如可以组织干部讨论,分析行政执法岗位在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可以收集案例,统计分析执法部门在哪些岗位和环节存在最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现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发动干部讨论和表态。“言为心声”,干部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出来的东西,一般都是经过自我说服后树立的规则和设立的“堤防”。这种思想道德的规则和防线,能让人“一日三省吾身”。廉政教育就是要善于设置这样的情境,以利于增强干部的“免疫力”,防患于未然。    

  二、制度治本—— 堵好“漏洞”、扎好“篱笆”。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防止干部违规逾矩,必须打牢内部监督这个基础,抓住制度治本这个关键,将廉政理念渗透进制度体系,将廉政要求贯穿于队伍管理的始终。    

  首先,不断完善制度。要用廉政纪律来审视制度,不断加强内部监督,防止出现制度的“真空”和“漏洞”,筑好防线,主动防止干部违规逾矩。(1)要坚持廉政责任的一把手负责制,坚持日常监管、执法的逐级审核把关和层级责任制。(2)完善岗位监督,尤其加强相互监督制度。如坚持岗位轮换、监管区域轮换;完善保密制度,完善案件处理的权限和逐级把关制度,严格“金信工程”操作规程,杜绝随意修改电脑数据等现象发生;坚持两人以上监管、执法、办案制度;加强效能监察、执法检查制度。(3)不断完善制度。发动干部参与讨论,研究部门和岗位存在的制度“盲区”和缺陷,尤其在出现问题之后,要思考制度有无漏洞,进而完善制度。此所谓,“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其次,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必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严格国家工商总局六项禁令等制度的执行,加大对干部在登记、收费、监管、办案、住房等方面违纪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    

  三、提升形象——打造廉洁工商、诚信工商。    

  工商干部直接面向社会,天天跟群众打交道,干部的言行举止,干部个人和队伍的整体形象,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外在”体现。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在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制度、法纪而不违规逾矩的行为上,体现在队伍勤政廉政的作风和整体形象上。因此,在工商执法队伍中搞好廉政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干部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打造廉洁工商、诚信工商形象。    

  1、内强素质——严格规范干部执法行为。首先,要加大对干部执法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力度,大力抓监督和查处。如深入贯彻“六项禁令”;坚决杜绝各类“吃、拿、卡、要”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加强行政效监察队,对行政执法、行风政纪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在行政处罚中,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规范程序,尤其要把重大案件的处理、案件的撤销、处罚的终止执行、票据管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暂扣和没收物品、款项处置、办案补助和举报奖励发放等容易产生“病变”的环节作为重点监督检查的内容;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其次,要拓展廉政管理手段,延伸干部管理的视角。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承诺书;设立干部《廉政记录本》,记录干部在日常公务活动中廉洁守纪、违法违纪等方面的情况;建立科级以上干部的廉政档案;把对干部的管理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从工作圈向生活、交往、娱乐圈延伸。    

  2、外树形象——打造廉洁工商、诚信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犯不着用一大堆理念或口号去粉饰、装璜,用群众这面“镜子”去照一照,就能看出廉政文化建设是否符合群众的廉政要求和期望。因此,首先要将廉洁行政作为队伍形象建设的主题,要善于创设各种廉政文化主题活动,强化干部廉洁行政和拒腐防变意识,筑牢思想道德教育和远离腐败的防线,在日常监管执法中自觉践行廉政法纪和规章制度;要打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勤政廉政、从严治政、秉公执法、透明高效的机关整体形象。其次,要说到做到,树立“诚信工商”形象。我们要大力弘扬市局系统提出的“三四四三”共同语言,用这一指导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共同价值观,积极行政,开拓进取,不断发扬拼搏精神;说到做到,力争最好,认真践守我局系统面向社会的公开承诺,诚信执法、诚信办事、诚信服务,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尽职尽责加强监管执法,尽心尽力促进改革发展,打造上海工商廉洁、诚信建设的品牌。    

  四、环境“熏陶”——潜移默化、营造氛围。    

  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形式和外显的东西也是必要的,借以提示、警醒干部不忘廉政。当然,更深一步来讲,要创设一种能吸引、打动干部,能够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内在环境,即廉政氛围。    

  1、外显的文化环境。要在办公场所设置廉政格言警句、廉政字画等;要利用电脑和网络这些平台,设置廉政屏保,开展网上交流等;要利用理论学习、支部活动、讲座与报告会、廉政课与讨论等形式;要组织读廉政书、观看廉政教育影片、演讲比赛等活动;要善于利用生日卡、家属慰问信、短信温馨提示等形式,总之,要让干部感受到廉政环境的提示、警醒作用。    

  2、内在的廉政氛围。要建立健全日常谈话、任职谈话、信访谈话、诫勉谈话、回复组织函询等制度;要坚持做好“五必谈、六必访”,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在干部遭遇重大事件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充分利用党、团、工会等进行凝聚力工程建设,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要让干部感受到关心和爱护,用良好的廉政氛围和人际关系氛围,潜移默化感染、感化干部,力争不让干部脱离组织的怀抱,走上违纪违法甚至犯罪道路。    

  五、“第三只眼”——借助外力,引进监督。    

  对我们来说,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全体干部。但是,廉政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自身的力量,它必须借助社会大众这个外在力量,引进“第三只眼”——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才能有效促进廉政文化建设。这是党政机关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只有人民满意,社会满意,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才算真正产生了实效。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将办事事项和流程一一向社会公布,做到透明行政;要严格执法程序,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在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做到公正、公平执法。其次,要借助各种形式,主动引进群众、行政相对人、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如以公开栏、网络等为阵地主动公布廉政建设要求;采用维权提示卡、便民联系手册等形式,公布廉政举报电话;坚持政风行风测评,聘请政风行风监督员;开展群众评议政府的各种活动;开展面向行政相对人和辖区群众的述职述廉活动;主动接受媒体、上级政府部门等全方位监督等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