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之家 > 作品长廊 > 稿件
一个老工程师的记忆
2009年11月10日 17:05
来源:708研究所  作者:郭彦良  
  708所是以新船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为主业的机构,很多任务都具有挑战性,不但成果频出,而且在科技队伍中积淀了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和乐于奉献、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我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708所工作,直到退休。因此,在我心中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我所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船舶工业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国际市场,为船舶出口作好技术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代表性的荣誉是,1992年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并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颁发的“科技振兴船舶工业单位奖牌”。我觉得,这个集体当年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是我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永远发扬的。
     
  一、首次设计符合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出口船
     
  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包玉星先生向六机部订购27000吨散货船。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当代国际技术水准的出口船舶产品。对我所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所迎难而上,主动请缨。该船总设计师周良根同志回忆:“在六机部主管副部长主持召开的某次会议上,讨论由谁设计时,有同志提出708所从未设计过这种船,风险太大,最好是向国外购买设计图纸来建造。当时参加会议的我所老工程师仲豫明代表我所表态说,我们所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保证搞好这艘船的设计工作。这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了我们的志气和拼搏精神”。
  
  后来,有关方面向日本某船厂询价,全套设计图纸加上钢材和机电设备日方报价是1100万美元。这样的价格显然无法接受。实际情况证明,我所具有出口船的设计能力,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27000吨散货船要求入英国劳氏船级,要符合18种国际公约、规则和规范。当时设计上最大的困难是既无经验又缺资料,而且设计周期短,不按期交船要罚款。由于我所过去没有采用过这些规范和标准,而当时找到的国际公约、规则和规范又都是英文原版,很多同志看英文有困难。为了帮助设计人员正确理解,保证设计质量和进度,八二室专门组织仲豫明、程法謇等老工程师翻译所用的规范和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但加班加点搞书面翻译,而且还有求必应,经常先扼要地口译告诉有关设计人员,满足了设计工作的急需,表现了崇高的团队精神。
  
  1982年1月,27000吨散货船“长城”号在大连造船厂顺利交船。由于首制船设计和建造质量均优,先后共接到五型共13艘的订货,总造价1.8亿美元。该型船除为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外,其意义还在于:该型船是我国向世界船舶市场展示的第一个品牌,为我国船舶工业打进世界船舶市场赢得了声誉,同时也锻炼了一支经营、管理、设计、建造出口船舶的人才队伍,为我国船舶工业的振兴开了个好头。该型船的成功在我国打进国际船舶市场的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06年还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船。
     
  二、首次参加船舶产品国际投标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我所完成27000吨散货船设计任务之后,仍面临由于任务不足带来的许多困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所决心开拓国内外船舶市场。1984年,中波轮船公司招标建造16000吨级多用途货船,我所与江南造船厂结对参加了投标。该项目由八二室承担,由我主管。
  
  参加投标的有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和波兰等国具有相当实力的厂家。为争取夺标,我们报出了有竞争力的技术方案,被船东初选入围。在技术谈判阶段,在1985年4月的一天,经营计划科顾慰宗同志得知,船东又同日本大阪船厂接触了。我听到消息后,立即同主任工程师戴经武商量对策。我们不敢掉以轻心,一致认为不能犯保守的错误。当即决定在保持航速不变的条件下将主机功率减少2%。为了争取主动,当天就给船东发出了更改通知书。这一更改为我方中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我们深知,为了信守承诺和建立信誉,必须在中标后确保设计成功。因此,我们将正在进行的“19500吨经济/标准型多用途货船船型研究”课题,更名为“多用途货船船型研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针对中波16000吨级多用途货船的需要,找到一种能满足多用途货船稳性要求特别高、阻力性能又较佳的极V型线型。该项研究一直持续到项目中标后的初步设计阶段。总设计师薛安国和总体专业设计师杨葆和多次修改线型设计,经过大量的船模试验,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除阻力性能优越外,由于稳性提高,在甲板上的第三层集装箱处还增加了6吨的20英尺集装箱115箱。实践证明,这种结合设计任务搞研究的做法,目标明确,推动力大,容易出成果。
  
  该船是我所首次通过国际投标竞争获得的合同,它证明了我所具有跨越出口船技术门槛的设计能力。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在市场竞争环境里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扬创新精神,提升市场竞争力。16000吨级多用途货船课题组荣获船舶总公司1985年度科技进步工作先进集体。
  
  三、首次设计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
  
  上世纪80年代,根据市场需求,我所在练淦所长的主持下调整主攻方向,将目光投向海洋工程项目,组织力量进行预研和开发。
  
  1985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日本中日石油株式会社(JCODC)联合开发位于我国渤海湾的渤中28—1油田,拟采用浮式生产系统(FPSO)。为发挥八二室在大型油船方面的设计经验,所里决定由八二室承担投标和设计任务。该项目由我主管。
  
  FPSO是集油气处理、原油储存和外输、发电、供热、以及人员居住于一体的“海上工厂”,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设计。我所开发、设计FPSO是机遇,也是挑战。该项目的标书是英国Bechtel公司完成的,共九大本。当时我们的困难是既无经验又无参考资料。因此组成了很强的设计班子。为了夺标,所、室领导和参加设计的人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要拿出合理的技术方案,争取中标。该FPSO在投标和设计阶段各有一件事是我记忆犹新的。
  
  在投标阶段,当我们根据标书的要求,完成7万吨级的设计方案后,招标工作却突然停顿下来。经了解是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业主想减少船舶吨位,从而减少投资。得知这个信息后,我与总设计师叶洛芳等商量,决定立即重新设计一个5万吨级的方案。由于改变及时,1986年7月,我们终以52000吨的方案符合了业主的要求,击败了日本三菱、新日铁、石川岛播磨和美国CE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一举中标。
  
  在设计阶段,我们遇到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结构强度标准和计算方法。由于这个问题影响到设计进度,惊动了石油部的领导。石油部的一位副部长专程为此事来所了解情况,并要求保证设计进度,确保后墙不倒。当时,练淦所长出面接待。练所长也是我所船舶结构专业的顶尖专家,他介绍了海洋波浪的运动特点和船舶环境条件问题,不但使客人放了心,也使我们设计人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此后,副总设计师赵耕贤多处走访,最后终于在上海交大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圆满解决了问题。
  
  我国第一艘52000吨浮式生产储油船“渤海友谊”号,于1989年由沪东造船厂建成。该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06年还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船。
  
  该船的设计,使我们积累了设计经验,培养了人才。1988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了开发绥中36-1油田,计划建造一艘FPSO。得知这个信息后,为了争取获得该项目的设计合同,我陪同苏拔英所长走访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公司。但此行未果。后来得知,他们已把该项目的基本设计委托给了广州的一家设计单位。不过,几个月后渤海石油公司委托我室对广州的基本设计进行审查。我们从长远考虑,派出了对FPSO有经验的专家队伍到广州审图,并要求他们认真审图、实事求是,对船东负责。此举表现出了我室的技术实力,最后使我们得到了该项目的设计合同。这就是1992年由江南造船厂建成的58000吨FPSO“渤海明珠”号。
  
  两艘浮式生产储油船的设计成功,确立了我所在FPSO设计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和技术品牌优势,并使FPSO成为我所的一大支柱产品。2001年设计了16万吨FPSO“渤海世纪”号,2002年设计了15万吨级FPSO“南海奋进”号,2003-2004年设计了15万吨级FPSO“海洋石油111”号、“海洋石油112”号和“海洋石油113”号,2005年又一举中标,设计了30万吨级FPSO,从而打破了世界上极少数国家对超大型FPSO研制的垄断。
  
  四、首次设计液化石油气(LPG)船
  
  1988年,广州石油化工燃料供应公司为了解决华南地区燃料供应,在国内招标建造一艘液化石油气船,先进行设计招标。我所二室参加了投标,由我主管。由于我们在此前承担了船舶总公司下达的液化气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因此我们对此次投标志在必得。为了中标,我们组成了以主任工程师戴经武为总设计师的设计班子,各专业设计师也都是技术骨干。经过技术答辩,我们以3000立方米方案一举中标。值得一提的是,戴经武同志对液化石油气船的构造细节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的钻研精神是技术人员学习的榜样。
  
  液化石油气(LPG)船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当时我所是首次设计LPG船,既无经验又缺少参考资料。在设计过程中,总设计师发现稳性偏低,提出将船宽增加0.2米。此事关系到船舶的安全,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好,因此,我们找来结构专业出身的副主任郑君镐一道商量,并一致作出了修改船宽的决定。实船证明这一更改是完全必要的。这件事也说明,技术人员具有精心设计、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在建造阶段,我所派出了驻厂工作组,密切同工厂合作。在江南造船厂的精心建造下,30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运输船的设计、建造取得圆满成功。该船填补了我国船舶工业的一个空白点,获得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我所八二室立即转入开发更有市场前景的半冷半压式LPG船,并先后与江南造船厂多次合作,设计建造了4200立方米、16500立方米、22000立方米、8200立方米等多型半冷半压式LPG船。在LPG船设计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品牌优势。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今年2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愿708所继往开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加强新船型的开发,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