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
一、东风的故事令人神往,“江南人”的业绩如此辉煌,喜见——“东风第一枝”
东风化雨,染柳篱梅,春满船台。
那是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门前汽车成龙,宾客盈门,全厂职工喜笑颜开,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和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来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上海市海运局的领导来了,各兄弟单位的嘉宾来了,新华社和各报社、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们来了,人们一齐涌向船台,涌向黄浦江畔。 1960年4月15日,江南造船厂为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举行下水盛典。这艘万吨轮总长161.40米,型宽20.20米,型深12.40米;载重量11754吨,排水量17182吨;每小时航速17海里,续航力为12000海里。它建成后,从上海港启航,经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途不加燃料和饮用水,就可直达英国伦敦。 宏伟的万吨巨轮,雄踞在高高的船台之上。船台两旁彩旗迎风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片欢腾。 下午3时半,上海市海运局领导代表交通部宣布新船命名的决定。顿时掌声雷动,黄浦江边卷起一阵旋风,人们万分激动地欢呼鼓掌。万吨轮“东风”号胜利诞生了。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为“东风”轮剪彩。主席台上一声令下,一把银斧砍断钢索,顿时彩纸随风飘舞,群鸽凌空飞翔,雄伟的万吨巨轮从船台的滑道上平稳地滑向黄浦江中…… “东风”轮的胜利下水,一时成了传媒体和舆论界关注的热点。当天晚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就报道了“东风”轮下水的消息。翌日,各报分别用头版头条醒目标题和较长篇幅作了宣传报道:《解放日报》的套红标题是:《总路线的光辉照红江南岸,我国造船工业跃入新阶段•东风号万吨远洋巨轮下水》;《新闻日报》的套红标题为:《江南造船厂工人为我国造船史写下新的一页,东风号万吨远洋轮提前下水》;《文汇报》的标题是:《江南造船厂在技术革命大风暴中高速前进,万吨远洋巨轮东风号提前下水》。《解放日报》和《新闻日报》还分别发表了题为《技术革命群众运动的产儿》、《乘东风破浪前进》的社论。 《人民日报》也用醒目标题《我国第一艘远洋货轮下水》报道了“东风”轮下水的消息。声势之大,盛况空前。 “东风第一枝”,它带来了春的信息,它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东风”轮的建造成功,无疑是我国造船工业的一次战略突破,它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时代赋予光荣使命,历史给与特殊机遇,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自建万吨轮
建造自己的万吨轮是我国人民几代人的心愿,对造船工人来说,更是向往已久了。江南造船厂许多老工人在厂里干了几十午,曾经修理过许多艘万吨远洋轮,也制造过外国设计、装着外国机器的万吨轮,只是没有一艘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建造的,他们心里总有一种难以排遣的遗憾。 1958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万吨远洋轮,被列为国家新科学技术规划的重点项日之一。1958年底,交通部远洋运输局根据708研究所设计图纸的要求,委托一机部所属的江南造船厂承造,双方于1959年1月正式签订了协议书。 好消息传来,恰如一阵东风掀起碧海万顷巨浪,古老船厂沸腾了。职工们争先恐后地要为建造万吨轮出力,厂党委和厂部门前锣鼓喧天,前来请战的队伍川流不息。全国先进集体、船体车间严纯辉小组工人更是磨拳擦掌,他们多次召开小组讨论会,接二连三地写了6份保证书,送到厂党委、厂部和车间党总支,保证既快又好地完成万吨轮的船体装配任务。 装配组长严纯辉出席全国群英会,当他和鞍山钢铁公司的老英雄孟泰见面时,二话没说,就谈起了建造万吨轮之事。他向老英雄孟泰提出要求,请他转告鞍钢兄弟,赶快炼出船用合金钢材。孟泰高兴地表示,一定把口信带到鞍钢,鞍钢工人一定迅速炼出优质合金钢材,满足建造万吨轮的需要。 在全国各地的支持下,一场奋战万吨轮的战幕很快揭开了。 三、 这是一种战略决策,一种胆识,更是意志的集中——困难“逼”出智慧 江南造船厂当时虽有95年历史,但由于旧中国的腐败,造船工业发展缓慢,解放时留下的是一副烂摊子,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解放后开始发展,自己制造了高架吊车.添置了一些焊机设备,从建造50吨小船发展到建造5000吨海轮,前后相隔还不到10年。当时厂内最大的起重设备是40吨高架吊车,就连最起码的直流电焊机也十分紧缺,要建造万吨轮,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造船工人说过笑话,唐僧上西天取经,历经八十—难;我们建造万吨轮何止八十一难呀?每当畏难情绪有一点抬头时,工人和干部们就相互提醒说:“过去几年,我们哪一艘船不是从困难中磨炼出来的,怕什么?” 在60年代初那个时候,工人们有使不完的劲,他们注重苦干实干,也不忘巧干。严纯辉小组在中岛大合拢时,创造了隔舱和旁板相互对准水线吊装的定位方法,使装配工效提高4倍多。徐金祥小组为了迅速把内底分段接通,大胆地把原来九分段定点工艺改为八分段定点,减少了八分段和十分段的移动,使 原来计划四天四夜完成的定位装配任务,只用了30个小时就完成了。潘锡林小组也不甘示弱,出色完成自己小组承担的任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年年都有四月十五这一天,今年的四月十五日不寻常——“上游要争,潮水要赶” 万吨轮“东风”号从开工投料到下水,共花了88天时间,其中船台周期49天。 49天的船台周期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不妨作个比较: 解放初期,江南造船厂建造700吨的普通川江轮,船台周期是12个月;1958年建造5000吨“和平28”号,船台周期只有70天,这已经是跃进的速度。如今,建造万吨轮“东风”号,工作量比“和平28”号大了一倍多。 工厂领导十分重视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经过慎重研究,最后正式确定,万吨轮定于4月15日下水。 4月15日,年年都有这么一天,而1960年的4月15日最不寻常,它牵动着全厂职工的心。全厂想着“四一五”,一切为了“四—五”。有的职工原定4月初回乡探亲,听说“四—五”万吨轮下水,特意改了探亲的日子;有的职工有些小病小伤,为了“四一五”万吨轮下水,坚持不下岗;有的爱漂亮的年轻人头发长了没空去理,他说等过“四一五”也不晚;有的恋人打来约会电话,也只得说一声抱歉,等过“四—五”再见面吧! 全国先进集体,舾装车间邬显康小组与朱洪生小组担任万吨轮主机轴系拉线.照光、镗孔等工程,全部安装任务要求在万吨轮下水前完工。两个小组合计了一下,把计划进度排了又排,最后订出14天的安装周期。这14天安装周期从当时看是很先进的,因为“和平28”号的主机轴系安装花了九天九夜才完工,现在的万吨轮比“和平28”号大一倍多,轴管、车轴、舵杆等部件都有十多吨重。在这14天里,镗轴孔要花三四天时间,实际安装时间只有10天左右。工人们认为困难再多,我们也要闯过去。宁愿让新船等潮水,决不让潮水等新船! 黄浦江水渐渐上涨,时间越来越紧,万吨轮还有—根5吨重的舵杆没有落实。这根舵杆原来由太原重型机器厂负责锻制,因为下水日期一再提前,舵杆从太原运到上海,时间已不允许了,而没有舵杆万吨轮又下不了水。怎么办呢?锻压车间工人们挺身而出:“我们自己来锻制!他们向厂党委保证,一定在两天内锻制出优质舵杆,决不影响万吨轮下水。结果锻工们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奋战了一昼夜,把舵杆锻制成功,提前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万吨轮下水前的工作于4月13日提前准备完毕,万吨轮昂首船台,笑迎着“四一五”大潮水的到来。 五、“双革”解决万吨轮技术关键,万吨轮的建造又推动“双革”深入开展——技革之花遍江南 在万吨轮建造过程中,江南造船厂十分重视挖掘物质潜力,也十分重视发挥人的精神作用,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热火朝天,新人新事层出不穷。职工们说:万吨轮是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革”出来的。对此现任江南造船厂的副总仁程师蔡德福至今记忆犹新。江南厂以往建造船只都是采用“双岛”建造法的,这次建造万吨轮,要把一些庞然大物吊上船台装配合拢,在场地,设备和技术上都存在着许多重要问题。柴德福等工程技术人员早有思想准备,他们参阅了数百份图纸资料,认真研究了苏联造船工艺和国内兄弟船厂的先进经验,果断地采用了“三岛”建造法。这是一件重大的技术革命,使万吨轮底板一上船台,即可分三路同时施工。“三岛”建造法与原来的“双岛”建造法相比,速度加快厂50%。 在“双革”浪潮的推动下,全厂成立了500多个科学研究小组,对试制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起了巨大作用。一些小改小革和土办法,项目虽小,却能解决万吨轮建造的重大技术关键。其中土法吊装人字桅,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万吨轮有3根人字桅杆,每根高20余米,重20余吨.吊装入字桅是一个重大技术关键。船体车间的技师和工人们曾四次讨论吊装方案。原来打算用两台40吨高架吊车合起来吊装,而高架吊车高度只有30米,实际只能吊28米,桅杆和船台以及船体甲板加起来的高度超过30余米,要把桅杆竖直吊进船舱是不可能的。当时又有一台高架吊车正在检修,困难就更大了。车间请来起重工段长陶木荣一起商量对策,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工段长一到,问题很快就解决了。陶木荣提出先用平衡木的原理,把桅杆干吊到甲板上,然后在底脚处烧“马”稳住,再用卷扬机慢慢地拉直竖起来。这个方案提出后,经过有关技术人员反复推敲,认为可行,结果一试吊,成功了。 人字桅杆采用土办法吊装,不仅解决了吊车高度不够的难题,而且加快了吊装速度.原来吊装一根桅杆要花一天时问,现在只需两个多小时就够了。 在电气工人试制电罗经的同时,全国先进生产者袁章根在缺少机床设备的情况下.土法上马,在自制的土机床上完成一根既长又精密的小间轴的液压联轴节的加工任务;坞吊老工人吴裕其以砂箱代替木楞,创造了无声下水法,这些技革项目的实现,为万吨轮胜利下水创造了良好条件。整个万吨轮建造过程,就是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过程,“双革”解决了万吨轮建造的技术关键,而万吨轮的建造又推动了“双革”的深入开展。 据统计:江南造船厂围绕万吨轮生产技术关键,实现了300多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设计和工艺180余件,大大促进了造船速度.提高了产品质量。万吨轮主要结构的焊缝优质率达到98%以上,节约钢材43.5吨,船壳建造成本降低5.5%,船的主要性能指标都达到了先进水平。工厂的机械化程度从1959年的37.9%,迅速提高到97.8%,许多工人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 技革之花结出硕果,成绩是巨大的。 六、造大船需要大协作,需要全国各地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全国一盘棋 “东风”轮的建造,江南造船厂立了大功。然而,工人们却说:这不是一家工厂的功劳.它是大协作的结果。“东风”轮是一盘棋,这盘棋是全国人民—起下的。感谢全国各地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东风”轮船用高强度低碳台金钢材,是冶金部钢铁研究所与鞍山钢铁公门共同研究试制成功,由鞍钢生产的。船用主机是上海沪东造船厂制造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柴油主机。其他船用辅机、仪表仪器等配套设备的协作单位涉及全国18个部、16个省市所属的291个工厂和院校,这些协作单位为“东风”轮提供了2600多项非材和设备,其中包括40余项新试制的船用产品。 “东风”轮下水后,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配套设备绝大部分都须由我国自行研制,安装工程无法继续进行而陷于停顿,船壳在黄浦江畔停泊了多年。 1965年10月5日至15日,“东风”轮在长江口进行轻载试航。 1965年12月10日,“东风”轮离开上海港在长江口调整导航仪器试验,次日离长江口北上,隔日下午到达青岛。在青岛港载货9800吨,油684吨,淡水1184吨,船身吃水为8.46米,排水量为17082吨,完全符合重载试航要求。在国家验收委员会成员主持下,“东风”轮于20日晨离开青岛港出海进行各种试验,至28日各项试验结束,返回上海港卸货。试航中间,两次遇到九级强风,但仍全部完成国家鉴定大纲所规定的试验项目。船的航速达到17.3海里/时,超过了设计的要求。 技术鉴定工作组经过认真细致的鉴定后,认为“东风”轮的设计和建造是成功的,主要性能及质量是优等的。 “东风”轮建造成功了!“成功”两字来之不易,它凝结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灵气及聪慧。“东风”两字是与我国造船工业紧紧联在一起的,“东风”轮的建造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为我国大批建造万吨级出口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船当先,百舸争流。有了“东风”轮的建造经验,江南造船厂接着顺利地建成万吨轮“朝阳”号,在此之后又建成“劲松”、“险峰”、“风光”、“远望”、“向阳红”、“牡丹”、“石榴”、“世沪”、“世谊”、“海皇鹩玉”、“中国光荣”、“中国自豪”号等万吨级船舶,新船越造越大,从万吨造到7万余吨;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好,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 东风吹开人们的心扉,给人以启迪:如果没有“东风”万里浪,何来“朝阳”喷薄出东海?没有“东风第一枝”,何来“牡丹”花满园?没有“东风”的探索,怎知“风光”在险峰?没有“东风”的建造成功,哪有“中国光荣”和“中国自豪”呢? 东风不仅给造船工业带来勃勃生机,东风还吹开了千家万户的门窗,给各行各业带来跃进的春天。 东风是一首诗,东风是一支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拼搏。 “东风掀起跃进浪,英雄巧建万吨船”的故事,千百万人赞颂,永久流传。 浩瀚东海,碧波万顷,白浪滔滔,一望无际。“东风”轮犁开蔚蓝色的海面,在波峰浪尖中疾驶,它激励人们走向新的辉煌,去迎接21世纪高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