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改变 |
2009年11月10日 17:04 来源: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质保部 作者:瞿汉庆 |
|
一直住在故乡的小镇,而工作则在二十多公里之外,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似乎有些一成不变,生活简单而平淡,看起来多少有些“随波逐流”,而我则更愿意用一位网友的网名来诠释,叫做“隐于世”。 有一天,女儿忽然对我说:“爸爸,你有许多白头发了”,我不免吃了一惊,问她“有多少?”,女儿拿来了镜子,对我说“自己看吧!”尽管知道自己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在镜中看到自己两鬓明显的白发,依然给内心带来了震撼。是啊,已经记不得第一丝白发是在那一年出现的,但在某一天、某一个瞬间在不经意间发现某种“沧桑巨变”,却一定会令我们心生感慨,感叹生活和生命中的一些改变。 其实我们身边的改变是随处可见的,只是我们往往未加留意罢了,包括平常的细微之处乃至国际、地球的巨大变化。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所生活的小镇是一个安静、干净的地方,三十年前的通讯和交通远不及今天发达,家庭几乎没有电视机,唯一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地方是我母亲工作的工厂。那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屏幕大约是20寸的,平时放在食堂里,白天没有电视节目,通常要到晚上七点半才有电视节目,只有两个电视频道,一个是中央台,另一个是上海台,通常称为:“5频道”和“8频道”,晚上11点以后电视节目就结束了。每天晚上的电视节目通常会有几十个人看,多的时候会有一百多人,以至于我们会提前去“抢位子”。看电视几乎是那个时候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了彩电,有条件的家庭已经买了大屏幕的液晶彩电。 三十年前的镇中心的小街是我每天必经之路,因为住在镇北的我每天要穿越整个镇子到镇南的小学去上学。街道是用石头铺成的石皮路,大约只有三米宽,两旁是二层楼的房子,镇上的居民大多住在这样的房子中。除非是晴好的星期天的白天,通常小街上的行人并不多,就是自行车也很少,几乎没有机动车,因此显得很安静。小街上只有两家饭店,名字分别叫做“人民饭店”和“工农饭店”,另有一家“友谊点心店”,饭店中也会有早点买,通常是油条和粢饭,需要粮票方可购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团粢饭的师傅面前有一架天枰台称,刻度是二两半,每团好一团便往称上一放,照例正好,绝不需要再增减,真是“技艺精湛”而又“童叟无欺”啊! 现在的小镇已经不能称为“小镇”了,人口几乎是三十年前的十倍,其中一半以上是外来人口。镇的面积也已经扩大了数倍,马路上车水马龙,几乎隔几分钟就有机会看到一辆“名车”从你眼前呼啸而过。镇上的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已经有四家。而大型的购物商厦也有数家,以前买衣服需要坐两三个小时去市中心的故事现在已经不复存在,都市的繁华确实使我们拥有了一份便捷和惬意。但是,每每伫立在繁华的街道、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内心竟然有些怀念过去小镇上的一份宁静和悠闲,我不曾探究其中的缘由。 三十年前的小镇到市中心的交通是极不方便的,只有两条公交线路可以到达黄浦江东岸的两个中转点,再从那儿转车到达陆家嘴,再经过轮渡才能达到市中心,往往早晨出发,到达目的地却已是中午了。也就是由于这个交通的原因,我们当时班里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竟然拒绝到当时浦东唯一的“市重点”建平中学去念书,这在现在是难以理解的。现在从我们居住的地方到市中心却要快捷得多,花一个小时左右,就已经身处南京东路的新世界商厦了。等到2010年世博会前,地铁二号线浦东延伸段的通车,时间还会进一步缩减,到那时城市还会进一步“缩小”。 2006年夏,大学的同窗好友Z君自大洋彼岸来,这是他出国十五年中的第二次回国。数年未见的好友一朝相逢,自然格外亲切,无话不谈。老友相见,彼此顿觉较上次见面又老了几分,尤其是看到他的两个读小学的儿子(Z君已是三个儿子的父亲)的时候,忽然觉得时光飞逝,光阴不再,也许鬓边都已经悄悄地添了几许白发了吧。Z君谈及归国的观感,他告诉我们回国后到来江苏乡下老家去看了看、走了走,却发现与以前相比,故乡的发展变化很大,但是环境的污染却日益严重,他不免有些忧心忡忡。他认为环境恶化的后果会殃及子孙后代,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乌有。 对于Z君的话,我何尝没有同感。是啊,我们的生活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好、更便捷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这样的进步和改变所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也无奈地承受着许多不期望的改变所带来的烦恼。我们的车多了,我们吸入的废气也多了;我们的产品丰富了,我们的环境也污染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我们的压力也大了;从这个意义而言,改变是一柄双刃剑,令我们愉悦时也徒增烦恼,但却不应成为拒绝改变的理由。 因此,为了避免不期望的改变,我们需要主动地“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在发展时保存一份理性,我们可以在富有时保持一份节制,我们可以更高效、更公平、更充满人文关怀,这样的改变是为了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甜的空气、更安全的食物、更好的生活和美丽的家园……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起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