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之家 > 作品长廊 > 综合 > 稿件
“我接到了一个好儿子”
2009年11月10日 17:20
来源: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杨燕  

  ——记出口船“友花”号的建造

  1977年8月,中华造船厂交付了为马来西亚建造一艘3700吨货船。这是首次出口的真正具有商品意义的船舶产品。
  
  在时隔3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交付这样一艘载重量为3700吨、按照中国船级社规范、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和材料建造的出口货船,简直是“小菜一碟”。然而,在当时能够成功地建造该船,并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却是相当艰难的。
  
  这种艰难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当时正值“文革”结束不久,全国百废俱兴,工业生产刚恢复秩序。中华造船厂的许多规章制度,如产品检验、质量管理、施工工艺等全都被冲垮了。因此,当时的生产基本上是由职工凭经验施工,根本谈不上标准与规范。而现在建造出口船,必须按中国船级社的规范来施工。这对当时中华厂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要求。于是,工厂首先在恢复、修订、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在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从而为保证该船的建造质量(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奠定了制度基础。
  
  干部和职工对建造笫一艘出口商品船高度重视,决心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这艘船是以正在建造的“新华”型3000吨系列货船为基础船型修改设计而建造的,它是遮蔽甲板型单螺旋桨柴油机钢质沿海干货船,有两层纵通甲板及艏艉楼,艏柱前倾,巡洋舰型方艉,机舱位于艉部。
  
  该船的设计系中华造船厂按1972年12月交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通知,以沪东造船厂原生产的“战斗84”号货船为母型。中华造船厂组织调查小组到“战斗”84、18、41、42等船进行实船调查,经过航行、装卸货物等多项测试,掌握了该型船的性能及缺陷,特别是它们空放性能较差,在5级风时可以航行,6级风时出现较大纵摇、艏部击底、艉部出水问题等。经过反复研究和听取意见,提出了新的方案。方案对水线以上的线型艏前倾减小,艉部适当放肥作成方艉,艏艉水舱加大等办法来改善空放性能差的问题。
  
  1973年4月6日中华造船厂召开了方案设计审查会议。同年8月25日至9月5日,第六机械工业部、交通部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八型民用船舶定型”会议,同意了3000吨货船的设计方案。中华造船厂于1974年完成了货船的施工图纸。
  
  1974年8月首制船开工,1975年4月试航。试验表明轻载航速达到14.99节,稳性符合国家海船稳性规范对Ⅱ类航区船舶要求。
  
  3000吨货船总长101.15米,型宽13.8米,型深7.7米,两柱间长92.05米,满载吃水5.5米,满载排水量4905吨,载货量3000吨,主机型号6ESDZ43/82B,总马力2600匹,航速14节。
  
  由于该型船主尺度适中、吃水浅、机动灵活、周转迅速,受到用户欢迎。1976年马来西亚国际航运公司看中该型船,但要求增加载货量。根据客户要求,中华厂在各主尺度、设备不变的条件下,做了部分修改,同样尺度和主机,吃水增加到6米,满载排水量5630吨,载货量3700吨,主机额定马力达到3000匹,航速14.7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审查同意的图纸施工。
  
  该船长101米,型宽13.8米、型深7.7米、载重量3700吨,空船重量1726吨。1976年6月开工,1977年8月交船,经系泊和航行后,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为了造好这艘出口货船,对一些关键项目恢复了工艺制度和验收制度。如上层建筑焊装纠正结束后进行冲水试验,冷藏系统、压缩系统等关键项目都恢复了工艺制度,结果试验一次成功。全船焊接合格率达97%以上,中合拢自动焊合格率达99%以上,是当时几年内同类产品船体最好的一艘。
  
  为保证对外交船一次成功,工厂进行了两次试航,航速、载重量都超过合同规定的要求,耗油率低于合同规定要求。
  
  当登上这艘名叫“友花”号的货轮时,马来西亚国际船务公司运输部经理欣喜地说:“我接到了一个好儿子,表示感谢。”船长更是深有感触地说:“接船这样顺利,我还是第一次。”船员们都说:“中华厂造了一条好船,我们应该与中华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从交船后运行7个月,没有因质量问题而修过船。
  
  中华造船厂的干部职工们用实际行动为国争了光,为我国建造首艘出口船争得了荣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