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祖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回顾上海船舶工业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六十年来,上海船舶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历代领导人的关心指导下,在一代代造船人辛勤耕耘和艰辛拼搏下,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造船中心之一,成为中国造船的先锋,成为中国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主战场。上海船舶工业六十年来的发展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六十年来的辉煌业绩,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造船事业走向世界的伟大征程。
六十年来,上海地区船舶工业广大员工牢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设一支现代化、强大海军的深切勉励和期望,牢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的战略目标,积极投入海军装备的研制、建造。在上海先后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艘中型鱼雷潜艇、猎潜艇、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建造了中国第一支远洋测量船队的主要测量船“远望号系列”、“向阳红十号”等等。穿越60年时光隧道,人民海军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建设发展成为了一支迈向现代化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回顾过去,我们为上海各船舶制造、配套企业业、科研院所为国防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深感自豪。
六十年来,上海地区船舶工业广大员工发扬志存高远,时不我待,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为中国快速跻身世界造船大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建国初期的举步维艰,造修船总量不到1万吨,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船舶工业率先走出国门,抓住国际船舶市场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创了船舶出口的新局面,实现了快速发展。1999年随着造船两大集团的建立,上海地区各船舶各企事业单位根据中船集团提出的“五三一”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实施创新做强,先后建成外高桥造船基地、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上海船厂崇明新厂、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等重要基地和企业,迅速壮大中船集团造修船和造机能力。同时进一步建立了现代化造船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造船水平,实现了造船总量和效益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上海地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2008年造船总量已突破740万吨,2009年将向1000万吨迈进。
六十年来,上海地区船舶工业广大员工奋发图强,勇于开拓,积极推进创新做强,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造船强国默默奉献。建国初期,中国造船技术水平低,造船工艺落后,仅能建造千吨级的船舶。上海广大造船职工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拼搏奋进,1960年-1965年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材料和设备绝大部分立足于国内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从而结束了万吨级船舶的材料、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船舶建造能力从制造一般的万吨级船舶发展到可批量建造3.6万吨、6.5万吨、7万吨、7.5万吨的远洋船舶,从单一品种扩大到各类船舶。中船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上海地区各企事业单位不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船舶制造技术,把技术创新、精细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攻方向,紧密围绕“五三一”目标,立足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船型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和船舶配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上海船舶工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实现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六十年;是改革开放,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跨越式发展的六十年;是坚持科技引领,不断学习消化并自主创新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做强的六十年。
上海船舶工业六十年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上海船舶工业的关怀和勉励;离不开上海市造船工业局、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历任老领导为上海船舶工业发展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曰更离不开上海船舶工业一代代造船人为实现理想,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在纪念、回顾、总结中再树新目标、再画新蓝图、再谋新发展。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影响不断显现的关键时期,在上海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全体员工为实现集团公司“531”和“五个世界领先”目标努力奋进的重要阶段,在进一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持续改进我们各项工作的活动中,我们回顾上海船舶工业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求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前人,胸怀大志,攻坚克难,肩负起早日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神圣使命;我们回顾上海船舶工业六十年的历程,就是要求我们总结经验,居安思危,以高昂的斗志和信心直面危机,战胜各种挑战;我们回顾上海船舶工业六十年的历程,更是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努力开创船舶工业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乘风破浪会有期,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在中船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地区全体造船员工的奋力拼搏下,上海船舶工业一定会克服当前的困难,继往开来,再创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