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解放初期,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据统计,当时,我国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有血吸虫病患者1300余万。1955年11月,中央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提出“一年准备,四年战斗,两年扫尾”的目标。年底,毛泽东主席又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1956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着手组建血吸虫病药物研究小组,由当时担任南方十三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兼药物组组长的上海医工院副院长、化学合成研究室主任雷兴翰教授负责,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一年也有幸加入其中。雷院长带领小组同志奔赴重疫区,进行调查研究。身处大城市的我们,看到了血吸虫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灾难:年青小伙子面黄肌瘦挺着大肚子,丧失劳动力,妇女不能生育,老人奄奄一息。这些景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脑海中,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的药物科研人员,我们深受震憾,更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上世纪五十年代,血吸虫病的治疗药物仍是1918年以来沿用的锑剂,如酒石酸锑钾,该药毒性大,疗程长,使用很不方便,还易引发阿斯综合症,甚至死亡,特别是晚期患者根本无法使用。如何尽快找到非锑、低毒、高效的口服药物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雷老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提出了“消毒杀菌剂往往具有杀虫作用”的设想,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合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药物筛选,曾发现呋喃西林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有效,进而又设计合成了杀虫作用更强的硝基呋喃丙烯酸类化合物,并送相关研究所进行动物筛选。但是防治血吸虫病新药的研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1959年,曾有群众把批评大字报径直送到雷老的办公室,追问“什么时候能研制出治疗血吸虫病的新药?!”
因为涉及到对患有血吸虫病的贫下中农的阶级感情,这些呼声和期望所带来的责任意识给院领导以及我们血防组成员带来巨大的压力,促使我们重新理思路,想办法,分析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找出新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为此大家都自觉主动地加大了工作量,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实验室。并将前一段时间合成的硝基呋喃丙烯酸类化合物送到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重新进行筛选。不久,就传来了这类化合物确有较好的抗日本血吸虫病作用的好消息,这个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我们又乘胜追击,在雷老的亲自指挥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大家围绕这类药物分析设计出新化合物,合理分工,有人负责放大合成关键原料中间体,有人专做新化合物,有人负责与药理协作单位加强联系,有人专职查找相关资料,有人负责打通路线合成新的类似物等等。
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尽快赶制出原料,我们用5公升的大瓶子和大锅同时搭起几套装置,放在地上做实验,昼夜不息。记得同事丁书德的小腿被硝酸灼伤,一直烂到能看见骨头,但他依然加紧实验;为了加快合成新化合物的速度,我们采用固相法,将硝基呋喃丙烯酸与五氯化磷在研钵中研匀再加入胺类研磨,然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做的进度是快了,但我们的衣袖因腐蚀性都烂成了碎片,硝基呋喃类化合物还将我们的手指都染成了黄色,有时脸上也不可避免地溅上,但大家都毫不在意。
在实验管理上,雷老也一丝不苟,为了保证送出去的每个化合物的实验数据准确有效,我们常常是要经过多遍的反复试验分析,我们只有一个心声,加紧工作,努力工作,做好工作。同时与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的同志密切合作,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极大地加快了工作进程。我们围绕这个类型共合成了1100多个化合物,经动物实验其中236个有效,有5个进入临床试验。记得临床试验是与嘉兴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开展的,为了直接感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血防组的同志为了得到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还亲身服药,亲自下乡送药体验生活。
经过了大量毒理、药效的反复比对,最终确定对呋喃丙胺(F30066)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其对日本血吸虫病有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特别给晚期并发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一成果也引起国际医药界的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口服非锑类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新药。美国Burger教授主编的《药物化学》第三版寄生虫病药物一章中对该药也作了介绍。
呋喃丙胺研制成功后,经卫生部批准由上海大众制药厂投入生产,投产后,受治身患日本血吸虫病的人数不下一百万人次,为治疗日本血吸虫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64年得到国家科委颁发的创造发明一等奖,并收载于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呋喃丙胺投产后,又经合成室工艺组多位同志负责工艺改进,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1986年,雷兴翰作为上海消灭血吸虫病的功臣被荣记大功,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庆功会上热情洋溢地说:“你们为人民立了功,为党的事业立了功,人民感谢你们,党感激你们!”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呋喃丙胺的诞生使众多患者重新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回想呋喃丙胺的研发过程,虽然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一切还历历在目,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为上海医药科研、生产赢得了荣誉,它的诞生集中体现了上海以及各地科研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一起直面历史使命,勇于责任担当的精神,这一重大成果的问世无疑是大家共同智慧的结晶。在庆祝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今天,作为当时从事这一新药研究的参与者,回想五十年前艰苦而充实的研究工作,我深感为能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无比自豪。这之后我曾负责和参与了众多和社会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研项目,这是年近八旬的我最感幸福的一件事情。
作者简介:张秀平,1932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主要从事寄生虫病新药研究。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以来,张秀平同志成果显著,参加研制的抗日本血吸虫病新药呋喃丙胺1964年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负责研制的抗疟新药防疟片3号、防疟片2号和哌喹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个奖项;1990年开始带领课题组开展抗感染和调节骨代谢等药物的研发工作,至今已获得了30多本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有学术专著问世,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张秀平同志曾任药物合成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津,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