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之家 > 作品长廊 > 综合 > 稿件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
2009年11月10日 17:37
来源: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作者:周后元  

  作为医药工业研究领域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我选择的研究方向大多来自于国家的需要。可以说回顾我的科研历程,我的每一个科研成果背后都很清晰地贴上了“国家需要”的标签。
   
  我的第一个成果是研究开发糖精合成新工艺。那是1959年,我国开始进入3年困难时期,当时白糖太少,以糖精代替也供不应求,十分紧张。这年4月份上海市政府下达了必须在国庆节前提高糖精产量、降低成本的命令,以解决爱吃甜食的江、浙、沪人民群众在10周年国庆能吃到甜食问题。既然是国家的需要,责无旁贷,我欣然接受了改进糖精合成工艺的科研任务。任务急,时间短,在现有设备上增加产量,其难度对于年青的我是可以想象的。我日思夜想,整天满脑子都是化学反应式、新合成路线设计,试探性实验所遇到困难。一天深夜,我躺在床上突然想到新合成路线所产生的酸味问题或许可以用氯气转化成甜味的糖精的设想,于是立即爬起来赶到十里之外的实验室。因为氯气是有毒气体,当时我的实验室没有通风设备,只好在没有灯光的楼外草坪上自行发生氯气,一直工作到天亮,让我兴奋的是,实验取得了成功。最终将原糖精合成工艺中Gattermann反应引入亚磺酸的方法改为Smeyer方法,在厂方大力协助下,放大到生产规模,取得预期的效果,产量提高一倍,成本下降一半。终于赶在国庆节前投入生产,上海市每户能购15克糖精(相当于11斤白糖),如期完成了任务,受到了表扬。更让我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该合成方法至今仍是我国生产糖精的通用工业生产方法,并大量出口。

  三年的自然灾害,让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夜盲症患者增多,体质健康下降,急需大量维生素A治疗。当时我国还不能大规模生产维生素A,只能依靠进口。由于国外封锁和维生素A售价较高,国家决定组织科研攻关,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维生素A。1961年,指派我负责上海维生素A化学合成方法和中试研究工作。三年间,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对比,经过一次次的反复试验,研究出了C6-碳醇与C14-醛的连结,选择性氢化、酰化脱水方法,在中试及其后的生产中得到了结晶性维生素 A,并将总收率提高到近94%,各项指标均符合英国药典规定,这是我国首个高收率的维生素A 合成工艺,它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而且技术经济指标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仍为国内生产厂采用。1964年,该成果获得国家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随后的文革十年浪费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在轰轰烈烈搞运动的时期,我仍埋头读书,调研医药领域的情况,发现60年代国外采用噁唑法合成维生素B6,收率大大提高,售价大幅降低,垄断了国际市场,国内产品出口受阻。1979年,我主动请缨开展维生素B6新合成工艺研究。一些有机物的合成实验相当复杂,设计合成路线和实验方法,一个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和达到工业化条件,往往需要上千次的实验操作。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从设备的图纸设计到安装、三废处理、设备调试和改进、从给操作工人讲课培训到原料质量检验和核对,我都坚持亲身参与,和大家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1982年,我们终于打通了维生素B6合成新工艺,并投入批量生产,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使我国的维生素B6产品重新进入国际市场。在1993年,仅一个厂家用该方法生产的维生素B6就节约成本2000多万元,此方法现在仍是我国生产维生素B6的通用方法。维生素B6新工艺的发明,在满足自己成就感的同时也赢得了无数的荣誉,被评为198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银奖。

  90年代后期,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医药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该尽己所能地解决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难题,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同样,作为辐射全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的上海医工院也要通过做大课题来体现能力与地位。当时国际国内对麻黄素的需求量非常大,国内都是从麻黄草中提取麻黄素,而提取一公斤麻黄素要破坏五亩麻黄草,使被称为“沙漠上最后的卫士”的麻黄草被疯狂采割,带来了极大的生态破环。人工合成麻黄素的研究和生产成为当时国家和社会的迫切要求,为此国务院要求加快麻黄素的合成研究。从2000年起,我所在的科研小组就把目标瞄准了化学方法合成麻黄素。经过我和小组成员黄成军、应瑞芬等人的不懈努力,历时四年,终于用化学合成法成功合成了麻黄素并改进了合成工艺,发明了不对称转化法和不对称还原法,取得了两项发明专利,为我国治理西部地区沙化提供技术支持。2004年8月16日,合成麻黄素新的合成工艺正式在浙江康裕药业股份公司投产。现在,该公司合成麻黄素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不但可以满足国内需要,还可以出口国外,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果说在我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还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想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祖师爷”雷兴翰,老师冯大为、王其灼、孔庆春等的教诲,我一直牢记心间。他们高尚的科研道德和求实作风一直是我效仿的榜样。我深知,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有着几代人、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打下的坚实基础。一个人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是自己的光荣。应该说是国家的需要促成了我的科研成果。正因为如此,我于1994年先后获得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并光荣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者简介:

  周后元:男,1932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他长期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负责糖精、维生素A、环己亚硝脲及卡氮芥、维生素B6、萘普生、麻黄碱、伪麻黄碱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已发表论文 20余篇。已培养及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 10名 。研究成果获国家、部级奖4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