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印尼回国后经轻工部安排,于1953年12月来到上海轻工业试验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前身),陈善晃院长安排我在以乔硕人为组长的综合化学研究组工作。那时候,我主要负责化学合成,最初做的项目就是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1956年,陈善晃院长让我牵头组织二氯乙醇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普鲁卡因青霉素的前体合成所需要的原材料。在这个合成项目中要用到乙烯,但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乙烯,我们就将酒精脱水后变成乙烯,再与氯气反应得到二氯乙醇,但是得到的浓度不高,只有8%,蒸馏到28%后,再加苯共沸蒸馏后纯度最终达到98%以上,这个过程在当时是相当有难度的,曾被权威认为是“在中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在陈善晃院长的支持下,我们克服了许多技术难关,所谓步步艰辛。历经千辛万苦,一年后终于完成了小试,当时这在同行中是首屈一指的。陈善晃院长还鼓励我进行二氯乙醇的工业化生产,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来我来到南京气体制造厂传授这个项目的合成技术,经放大生产后最终完成了工业化生产。
陈善晃院长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他经常和我们大家一起商量、探讨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我们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都认为在中国搞合成大有可为,而从实验室推广到生产还需要一个中试过程。国外都很重视中试,所以就决定开展中试工程的试验研究,最终成立了中试工厂。后来在上海医药设计院帮助下,成立了冷冻车间、动力车间、发酵车间。第一个产品是金霉素发酵,以后又完成了青霉素发酵等。当时中试工厂的200加仑发酵罐有2个,60加仑的4个,20加仑的十几个,基本满足了从小试-中试-放大的整个过程。不久,童村作为抗生素专家从制药三厂调过来,他在设备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经常在一起合作。就在金霉素研究中,我主要负责解决染菌问题。当时很伤脑筋的是,为什么一通气后经过冷冻和压缩过程的过滤器会是湿的?童村和我一起研究后发现,原来是过滤器中的空气经过压缩后很多水份都冷凝下来,造成相对湿度太高,所以在进入发酵前要经过加热程序,使其相对湿度降低,就会减小染菌的危险。只要在过滤器前简单地加入加热器,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造,关于这项研究由我和童村共同署名发表在当年的《化学世界》上。此后我和童村又有过几次很愉快的合作,雷兴翰当时的几个中试项目也是和我们一起合作的。
1960年,综合化学研究组撤组,后成立了化工室,第一代同仁有黄再麟、王基罗、朱佩珍、吴应铮等。后来乔硕人调往高桥化工研究所任职,我就接任他成为化工室副主任,全面主持工作,主要从事发酵、精馏、萃取、搅拌、干燥、蒸发等高效设备及自动化仪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起初,化工室在做装备项目的同时,还进行一些工艺改进项目。工作中,各成员分工明确:由朱守一负责发酵装备;李桢负责化学合成装备;宋显洪负责过滤设备;我则主要负责蒸馏蒸发方面的装备工作。现在看来,小组成员分工过于细化,大家彼此间缺少交流,最后化工室拆散,共同组建了装备研究室,不再进行工艺改进,而是专门从事制药化工有关过程的装备研究和设计,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系统从事设备研究最早的科研开发机构。
作者简介:
杨庆贤:研究员,印尼归侨,曾任上海医工院化工研究室及制药装备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