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陈咏华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写诗并结集《生命的美丽》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12月正式出版。南通市作家协会转来此书,读后,我深受感动。汶川大地震后,国内迅即出现了汶川地震诗歌热潮。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年,我便收集了国内出版的诗歌合集和个人专集四十多种,并撰写了有关汶川地震诗歌的评论专著《汶川地震诗歌漫谈》。此评论专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月正式出版。由于成书时间较早,拙著未能将《生命的美丽》写入,因而,在读诗集《生命的美丽》深受感动的同时,我又有遗珠之憾。好在南通市作家协会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参加陈咏华《生命的美丽》创作座谈会,以弥补一点之前的遗憾。
我读《生命的美丽》,觉得这部诗集除了具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之外,还具有绚丽多姿的诗美。诗人陈咏华将诗美视为写诗的首要追求,正如他在此书《后记》中所言“诗美实应为首要”。显然,《生命的美丽》印证了诗人的观点,具有绚丽多姿的诗美。其美学特色至少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巧妙的结构美
此处的结构,主要是就《生命的美丽》整体框架而言。全书分两篇,一是《大爱篇?美丽的中国人》(以下简称《大爱篇》),收录了诗人79首写汶川地震的诗;二是《奥运篇?美丽的人类盛典》(以下简称《奥运篇》),收录了诗人66首写北京奥运会的诗。汶川地震可谓汶川之大悲、四川之大悲、中国之大悲乃至世界之大悲,而北京奥运会则是北京之大喜、中国之大喜、世界之大喜。诗人将这写大悲之诗与大喜之诗组合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起初,我还在想诗人为何不像另一位著名诗人商泽军那样分别出版汶川地震诗集与北京奥运会诗集呢?那样不是多了一部诗集吗?然而,在细读了此诗集之后,我恍然大悟:如此结构甚为巧妙,实乃诗人有意而为之。将写大悲之诗与写大喜之诗组合在一部诗集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心灵受到更为强烈的震撼。而且,写大悲之诗在前,写大喜之诗在后,由大悲至大喜,悲喜交加,最终定格为大喜,产生的艺术效果更佳。值得一提的是,《奥运篇》中的《圣火燃四川》、《巴蜀的欢呼》、《灾区孩子观赛》等诗本身便做到了写汶川大地震与写北京奥运会的有机结合。如此巧妙的结构美,令人赞叹不已。
二、深邃的思想美
诗,言为心声,要有情感,也要有思想。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诗人维克多?雨果在给其未婚妻信中谈到他对诗的思想的看法:“诗句难道不是诗吗?你这样问。仅仅是诗句不是诗。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诗句无非是美丽身体上的漂亮外衣。”①诗人陈咏华深得个中三昧,其《生命的美丽》中的诗便具有思想,具有深邃的思想美。无论是《大爱篇》中的诗,还是《奥运篇》中的诗,都是如此。以前者为例,择其要而言之。汶川地震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悲痛,但也使人们变得坚强、团结、美丽。汶川地震诗歌热潮中的诗题材广泛、写作角度多样,而陈咏华的汶川地震诗则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视角,紧紧围绕汶川地震中出现的大爱、大美,展现诗的深邃的思想美。因此,其诗写汶川地震,写地震中的人和事,写大灾难带来的大悲,折射出抗震救灾的全过程,而其落脚点还在于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爱,书写中国人的美丽,从而充分地展现了诗的深邃的思想美。
三、丰富的人物美
《生命的美丽》具有丰富的人物美,这有两层含意:一是诗中写了众多的人物。有在汶川地震中“行进在头里”的总书记,有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的总理,有身先士卒的将军,有舍生忘死的士兵,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将死亡留给自己的教师,有冒着生命危险在灾区采访的记者,有写下世界上最美丽的留言也是遗言的母亲,有坚强勇敢的“敬礼娃娃”、“可乐男孩”、“手电筒女孩”,有抢险志愿者、“中国企业人”,也有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金牌的运动员,有未获得名次却令人充满敬意的运动员,等等。二是诗在写人物时尽展其美。一方面,做到了人物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美丽老师》,写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将死亡留给自己的教师向倩,便达到了人物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向倩老师/你的倩影/在最后一刻舞动中/化作的美丽/让心灵的一道道清渠/滋润美丽/也滋润美丽的回忆”。《警花蒋敏》,写失去多位亲人,却强忍悲痛,继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女警蒋敏:“你是个羌族女子/你用你的美丽/包扎其痛苦/也包扎其震前两小时/与儿女通话的甜蜜/你是一名警察/你要为灾区包扎伤痛/你有你职责的美誉”,“如此洗礼中/什么样的美丽都在你脸上/停留着不去/什么样的艰难都在你身边/飘化成霞霓”,借助于富有诗情与诗意的诗行,也同样达到了人物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此外,《千秋老师》、《阳光女孩》、《小思雨》、《美丽的中国人》等诗在写人物时也都达到了人物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做到了人物肢体残缺美与心灵美的统一。这在写残奥会运动员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天坛圣火》、《李月你好》、《拉着自己上升》等诗,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四、独特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意境是否具有独特的美,是一首诗能否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诗人陈咏华很清楚这一点,在创作时注意营造独特的意境,展现别具一格的意境美。我们不妨来看《大爱篇》中的《哭》。这首汶川地震诗写哭、写泪,便展现了独特的意境美。在其他诗人的汶川地震诗中,写哭、写泪的佳作为数不少,而陈咏华的《泪》则与众不同,以独特的意象组合营造了独特的意境。此诗写汶川地震大灾,“国人哭国难”,选择了花、草、江、海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以“朵朵泪”状写“花哭”,以“颗颗垂”状写“草哭”,“流不断”状写“江哭”,“波接天”状写“海哭”,意象组合巧妙自然,形象逼真地反映了普天同悲的情景。不仅如此,诗中还将“泪”加以升华,“泪水中透显的分量/与热血一起/那是一种升腾的火/那是一柱凝聚的光”,“泪水滴出座泰山/那就登上泰山/去看太阳”,这泪的意象与“热血”、“升腾的火”、“凝聚的光”意象也巧妙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又一种境界。正是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此诗营造了一种凄怆而又雄浑的意境。这一意境,具有时代、地域特点,又具有诗人创作的个性特征,于书写大悲的同时给人以美丽的希望。《生命的美丽》独特的意境美也由此可窥见一斑。
五、新颖的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是诗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颖的语言美是诗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诗给人艺术美享受的重要元素。《生命的美丽》里的诗大都具有新颖的语言美。我读第一遍时,《生命的美丽》给我的感觉是如此,读第二遍乃至第三遍时给我的感觉仍是如此。比如:《呵蜀道》中的诗行:“山倒扛起山/岭倒扶起岭/路不行我行”,“李白知否/人扛路上天/不用拿酒来/人已飘若仙”,虽仅寥寥数语,却写出了抗震救灾者的豪迈气概,如此夸张的语言在同题材的汶川地震诗歌中并不多见。《乡官日记》中的最后一节,由一位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将自己亲人的安危置于村民之后的乡官的日记生发感慨:“中国的每一个官员/应当也必须铭记/当你打开工作日志/打开的是/人民的天/人民的地/最后打开的才是你自己。”这里表现的是为官当先为民后为己的思想,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可谓一脉相承。毋庸置疑,《乡官日记》最后一节融比喻与对比于一体的语言是新颖别致的。《魅力——致奥运掌门人》中的诗行“给你们都佩一枚金牌/金牌上要写好/天上的星/身边的人/魅力没有距离/魅力没有句号”,这形象而又富有哲理的诗行,也是同类诗作没有的。此外,“奥运心愿呼吸着春光/奥运祝福呼吸着春光/奥运的春啊将我淹没了/愿做一个春光的我/愿燃一团春光的火”(《奥运之花》),“说绿你是树/说热你是火/空气也漏成了清新/阳光也梳理得温和/你究在哪里/情深不知处”(《奥运卫士》),“你举过太多太多的重量/想念和杠铃一同举起/日子被你举轻了/爱啊却被你越举越重”(《重》),像如此体现新颖语言美的诗行在《生命的美丽》中可信手拈来。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生命的美丽》的美学特色并非仅有以上五个方面,还有其他特色,如时空美、音律美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陈咏华的诗集《生命的美丽》以其独特的视角再现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感人情景,具有独特而多姿的诗美,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一部名副其实的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