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之家 > 书评 > 稿件
见证“文革”的纸上风云录
2009年11月11日 08:29
来源:新京报   

  【温故】

  在第一本《证照中国:1949-1966》后,证照收藏家许善斌老人又出了这本跨度为:1966-1976间的纸上风云录。这十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特殊的年份,“大字报”、“毛主席语录”等很有时代特色的证照能让我们在这些历史碎片中了解这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状况。

  □书评人 舒蠹

  对于40年前的国人而言,离开了“小本本”似乎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我这里说的“小本本”,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里曾经风行一时的各类证照、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本本”,曾经有着通行证的妙用。凡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应该忘记,在那些贫瘠的岁月里,买布要布票,打油要油票,买粮食要粮票……甚至,理发都要理发票。———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一个“票证国家”。

  这样说来,当代中国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部票证演变、发展与逐渐淡化的历史。一部票证史,其实也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小小侧面。

  许善斌先生是一位老报人,致力于证照收藏的民间收藏家,十几年来蛰伏于潘家园旧货市场和报国寺文化市场“淘宝”,风雨无阻。

  这本书,顾名思义,展示的是中国“文革”时期的各类证件。其中,有入场券、毕业证和各类喜报与奖状,也有洗衣粉票、知识青年父母代表会议的纪念册。

  从“大字报”的出现到“最高指示”的颁布再到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巴黎公社式”国家机关的创立到和平年代的军队新任务再到大喜大悲情形的交织出现;从“红卫兵”席卷校园到全国师生“大串联”再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书从全民狂热的年代、风起云涌的活动、席卷全国的浪潮、全国江山一片红、抓革命促生产、文艺悲喜剧六个部分记录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与历史。

  读这本书,让人产生兴趣的绝不仅仅只有几张图片。客观地讲,尽管这些图片本身能够足以说明十年“文革”自身的真实面貌,但是,假如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生于“文革”以后的年轻人显然是无法充分了解历史事实的。基于这个原因,许先生在展示图片的时候,同时辅之以大量的文字。这样,整本书就做到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著名女作家严歌苓曾经说过:“对于中国作家而言,文革是一笔财富”。严歌苓之所以做如此论,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无论哪个民族都不曾发生类似于中国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这种“运动”。基于这个原因,严歌苓认为,对于中国作家而言,“文革”必定是个大题材。我也有类似的看法。但是,对于当年经历过那段疯狂历史的人们而言,“文革”却又绝对是个梦魇。“斗私批修”、“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文斗和武斗”,这类充斥着暴力字眼的文字和背后的粗暴武力,每个字、每件事都让人感觉不堪回首、心惊肉跳。那个年代的所谓革命,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分成两派,挑动双方进行无休止的斗争。在那种“革命”里,没有夫妻,没有父子,一家人吃着饭都可能要掀桌子。恋人之间写信,开头都要来一段“最高指示”。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很可能在某个早晨会到“造反派”那里去揭发你的“反动言论”,然后,妻子儿女纷纷要和你划清界限……个人崇拜之下,一人正确,其他全都沦为猜忌。今天是革命的小将,明天可能就要站在被殴斗的前台。今天慷慨激昂,明天可能横尸街头。

  作为那场“革命”的亲历者,许善斌用较为准确的文字对相关历史事件做了注解。不仅如此,对于“文革”期间出现的诸多乱象进行了刨根问底的研究。这,对于后人鉴往知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无疑,对于中国人而言,“文革”是一场灾难。但是,“文革”同时也是一味药。这味药材,必然会时刻提醒后人:无边际的个人崇拜和盲目是多么的可怕,在看起来无比正确的口号下做出的那些事情是多么的傻,甚至,有些事情充满了罪恶感和耻辱感……当一个民族用整个社会停滞的方式进行煮豆燃萁式的内斗,这背后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后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