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余种中外名人传记,既有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又有华盛顿、拿破仑、成吉思汗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有李白、鲁迅、贝多芬等作家、艺术家,还有孔子、姚明、比尔·盖茨、郎朗……这样的布局显示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即通过这套作品,让读者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和人生。这套传记丛书是专为少年们编的,作者也多为活跃于当今文坛的儿童文学作家,编者则是儿童文学研究者朱自强教授。
我读了其中一本孙中山传,全名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七八万字,一口气就读完了。我注意到,作者徐鲁在布局上,也和丛书的编者一样用心。全书二十余节,写孙中山少年时代故事以及求学生涯的,就有十三节,占了一半以上。
这是从小读者们的兴趣和需要考虑的。但同时,也写出了传主的整个人生经历和毕生成就。这可说是“童年时代的故事”和“孙中山的一生”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最为经济的写法,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最少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益。
现在的小学生都很忙碌,看书的时间极其有限;然而只看教辅一类的书,根本不看文学类和知识性的课外书,对他们的一生将是十分不利的——这不仅会造成知识贫乏,缺乏文学艺术方面的基本感受能力,而且难以养成读书的习惯。人一旦过了养成读书习惯的年龄,再要弥补,就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了。
怎样将“童年时代”与“一生”结合起来,这也是颇费思量的。作者在写童年故事时,心中有一条由童年走向伟人的足迹,于是悄悄地埋下了许多发展的伏线。比如,孙中山自幼亲见父母没有土地之苦,这才会在后来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他小时候受不得欺压,遭“豆腐秀”家大孩子的弹弓袭击后,他愤怒地把他们家煮豆浆的锅子给砸了,有这样的性格,他后来反抗清廷压迫才会那样顽强勇敢。他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家乡行医,一次有个江湖游医漫天要价,眼见孙中山开的药方抢了他的生意,就取出一个飞砣说:“你信不信,我一飞砣打断你的腿,也能医好。”孙中山马上走到桌前,打开抽屉,摸出个硬家伙说:“你信不信,我用这支手枪打死你,还能叫你起死回生。”吓得那人赶紧溜了。其实他根本没有枪,不过用手做个样子罢了。他这种机智无畏,与他日后从事革命时,在“伦敦蒙难”之际靠自己的努力脱险,也是一致的。正是通过这种连贯而又时相呼应的描写,读者对这位辛亥革命领袖从小到大的一生,便有了清晰的了解。
传记毕竟不是童话故事,更不是美妙诱人的图画书,它可以写得相对轻松,但真要看下去,还是得有点耐心的。我以为,要培养读书习惯,这一份耐心是必不可少的。编者和作者已经为少年们扫除了不少阅读障碍,我想,小读者们不妨从这样的书入门,开始自己一生的阅读历程。“学会读书,终身不寂寞。”你们将来一定会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到那时,你们很可能会感谢这些专为你们编写的薄薄的传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