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担任农村最基层组织的领导即“村官”确实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它所折射出的城市与乡村、乡村建设、知识与文化下乡、大学生就业、基层政权的政治民主建设、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却都是一些相当严肃甚至沉重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由来已久,几乎伴随着现代中国成长的历程,在许多方面,几代人反复试验,寻求出路,比如乡村建设问题。所以大学生下乡任职于农村基层组织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开了一个头,要取得成效,显然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包括制度完善与文化上的深层次的融合,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非常大胆也是有益的探索,肯定会对上述一连串的问题带来思考,提供范例,留下经验。 对这一现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思考与制度探讨我们暂且搁起。我想说的是报告文学作家傅宁军的新作《大学生“村官”》。当人们还在热议这个新鲜得有些捉摸不透的事物,甚至还停留在兴奋与热闹的阶段将它当作新闻的时候,傅宁军已经准备好了一切采访的工具跳上跑下了,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职业的敏感,也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职责所在。对此不由得多说几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报告文学确实有太多的失望与诟病。报告文学作家迎合世人、追逐成功、出入名利,为人锦上添花的事做得也实在太多。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的问题何其多,我们遇到的重大事件又何其多,现实生活实际上非常需要报告文学作家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以不同于新闻报道的方式发挥报告文学独特的优势,为人们提供真实的场景,还原生动的细节,特别是对人物与事件的背景的解读与深度思考。因此,自汶川大地震后报告文学文学出人意表和井喷之后又看到傅宁军这样的姿态与这样的作品,真是非常的欣慰。我以为报告文学已经开始了新世纪的自救。要知道,没有哪一种文体有天赋的存在下去的理由和特权,文体的兴衰是与作家作品联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好的作品,如果作家们违背了人们对某种文体的伦理诉求,结果当然是它的末途。
态度决定写作。当傅宁军选择了这一题材后,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他对这一写作对象的敏感,一种问题意识与理论自觉,一种不同于新闻的视角,一种对有可能成为炒作、滑入消费社会娱乐资讯的警惕。我非常看重作品的“楔子”,即“城市与农村”这一章。这一章没有过多的叙事,没有让读者正面面对那些年轻的村官们。但是傅宁军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背景,一方面在为自己,另一方面也在为读者解读这一现象寻找一个有效的能使意义增殖的背景与框架。于是,从中共中央2009年的一号文件到中国的“三农”问题,从金融风暴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到城乡“三大差别”,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到城市打工群体,从中国传统文明到东西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农村扶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仿佛没有什么关联,又仿佛是水到渠成,傅宁军将人们的眼光从全球、从中国这样的宏观背景渐次引到大学生村官这样的特殊话题,于是看似偶然的起于1995年到2006年苏北农村扶贫时一个措施如何成为2008年以后一个制度性的规模性的举措的必然性就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优势,也是文字优于影像的优势。它不但着眼于当下,有现场感,而且可以推出很远,具有了纵深感与历史感;它不但能将感性的画面呈现出来,而且能将其连缀,使之有逻辑性,从而深入到它的背后,寻求其必然性,获得思想的支撑。于是,“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人才工程”,“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的结论也就非常令人信服了。
这样的深度解读是《大学生“村官”》的一个努力方向,除此,对人的关注也是傅宁军非常用力的地方。在一些人的眼里,大学生村官可能就是一种现象与制度,是一些人身份的转换,但是,这些抽象的说法最后总要落实到“人”,落实到一个个年轻而稚气的面容,一个个本身还在成长中还需要关心与呵护的小青年的身上,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个体。而且,我们还要看到他们的背后,那一个个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艰辛与成本的家庭,他们的期望与初衷,要看到他们在作出这一抉择时所面临的社会通行价值观的压迫。傅宁军将笔墨集中到他们身上,就是集中到了一个个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他要全方位地、完整地、立体地再现这些青年在这种角色转换中经历的犹豫、困惑、选择、思考与努力,叙述他们面临的压力、困难以及在那陌生的非常环境中的应对,他们自身的变化和对环境带来的变化。对这群青年来说,也许困难多于欢乐,教训多于经验,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人生的财富,都是成长应付的代价。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傅宁军在叙述方式上的良苦用心。他虽然对大学生村官的操作流程了然于胸,对村级政权的运作了如指掌,但他并没有将这部报告文学写成一部大学生村官的路线图,也没有写成村官的工作指南,而是立足于青年的选择、成长,立足于因为这一选择而遭遇的种种矛盾和人生难题,立足于他们面对从社会景观、人际关系到文化氛围相对陌生的社区所经历的挑战、推拒与融合,他要通过这些青年个案的描述,与他们一同探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参与者与农村变化的亲历者的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构安排,从一开始的“换一种活法”、“吹进一阵风”,到“独立的成长”、“落地的理想”,再到“敢当一把手”,最后还不忘针对这特殊年龄段特地安排一章“爱情变奏曲”。这是贴着青年村官写的,是与他们一起行走的,是一种文字的陪伴、记录、对话与思索,显露出别样的理解与人文关怀。作者在每一章都选择了不同的个案,尽可能地叙述更多的青年的村官经历,以期望自己的思考带有更多的普遍性。作者不仅是带着责任与思考,更是带着情感。整部作品朴素、平和,一直将自己、自己的采访与青年的叙述结合在一起,不仅有着逼真的现场感,更带有一种理解与体贴。在亲切的对话与交流中,让人感受到具有时代特点的强烈的共鸣,以及面对人生起始阶段竟有如此丰富的生命感悟的喜悦。我们可以从作品的“不是尾声”的“天高任鸟飞”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在叙述之后,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他是全身心的投入,青年们的事迹让作者有了思想升华之感。当一个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有了这样的交流,有了这样的认同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作者的感动而感动,没有理由不与他一起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