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入耳的是流水声、汽笛声,还有隐约传来的音乐声。在世博园区,除了参观展馆,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更为恬适的选择。从C片区到A片区,沿着园区滨江带,徜徉于后滩公园、世博公园和亩中山水园,城市、自然、人,这三大主题在此得到了最为鲜活的演绎。 一路之隔,区分开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氛围。这一头,是绕着诸多热门展馆的长队,另一头,后滩公园的花花草草摇曳生姿,空气里头满是“原生态”的味道:芦苇与芒草在浅浅的溪流中挺立、金黄色的水稻即将收割…… 据介绍,这座美丽的公园曾经是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的废弃厂房,一度污水横溢,滩涂水系不见鱼虾生存。世博会建设的契机让“死水”复苏。如今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公园里的一口口水塘还成为了黄浦江水的净化池,经过了3道物理净化的江水流入水塘,最终由池子里的植物和在此生活的鱼类共同构成了生态“滤网”。不少带着孩子的游客都把这里作为寓教于乐的“实践区”。从杭州赶来观博的李先生一家三口从瑞士馆出来,便直奔后滩公园,“从网上知道了后滩公园的来龙去脉,觉得应该让孩子来看看,接触自然,认识生态的可贵。” 后滩公园与世博公园之间没有任何的隔离栏。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江景,一边穿过卢浦大桥,抵达世博公园。据介绍,世博公园使用的植物品种是普通公园绿地的10倍。潺潺流水边,有不少推着婴儿车的家长在此漫步,还有些年轻人干脆把此当做聚会地,拿出桌布、摆上零食,边聊边吃,何等惬意。 世博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宝钢大舞台后的半封闭结构铁质廊桥,沿着木质地板及阶梯从靠馆这一头走向临江那一头,视野倏然开阔。在此拍照,恰好可以卢浦大桥及浦西园区部分展馆为背景,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段世博记忆。 “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情景和意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精神。在韩国馆附近的亩中山水园里,游客们既可坐坐歇歇,还可远眺黄浦江对岸的世博园D片区和E片区。亩中山水园还兼顾了沟通两岸世博园区的渡轮码头功能。在参观完自己心仪的浦东园区场馆,游客不妨在此“转战”浦西园区,浦西的下客点毗邻城市最佳实践区,人不多,但很值得一游。 |
|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谈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