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观博指南
空中、地面、地下3层道路系统基本建成 方便游客逛遍世博园
2010年4月9日 15:33

  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从哪个门进园区,沿什么样的路径行走,最后从哪个门出来……这些天,不少“世博迷”已经开始提前做功课,设计各类游览世博园的最佳路线。记者昨天提前探访浦东世博园,发现一个由“一横三纵”高架人行平台、18条地面市政道路、一条双层“地下纵贯线”构成的3层道路系统已经基本建成,充分利用好空中、地面、地下各类道路,将使世博行变得更省力、更高效。

  ■高架步道 一览众场馆

  初进世博园,不少人恐怕会发现自己“找不着北”了。不过,如果您找到最近的高架人行平台,登上平台便会发现,所有的场馆几乎尽收眼底。A、B、C……想去哪个片区,走高架均能直达。

  “世博会园区步行交通系统分为地面步行系统和高架人行平台两部分。其中地面步行系统包括园区市政道路、组团地块、公园内的广场和人行通道等,是园区步行交通系统的主体;高架人行平台总体布局与浦东园区形态相对应,由1条东西向主轴和3条南北向次轴组成。”负责世博会市政基础设施总体设计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周军介绍,高架步道贯穿世博会浦东园区A、B、C三个片区,可将各主要陆上出入口、水门、场馆和公共活动空间串连起来,是园区内最重要的人车分行系统。

  登上步道,眼前的步道约有40米宽,两排白色流线型的遮阳系统,和一旁的世博轴膜布结构相映成趣。在每一顶遮阳伞的伞架“挑臂”处,各有6个“螺帽机关”。“这可不是一般的螺帽,而是喷雾降温系统的喷雾出口。”市政院高级工程师李宏说,开启喷雾系统,水雾便会从这些喷雾出口喷出,在夏季起到降温效果。

  ■地面道路 雨天不湿鞋

  世博会浦东园区呈东西向长条形布置,“椭圆环+方格网”的地面路网,沟通连接起了每一个场馆。

  目前,18条地面市政道路已基本建成,从道路等级、使用性质及路线布局上分析,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世博大道、雪野路2条东西向次干路合围而成的外围环路;第二层次是由长清北路、上南路和高科西路3条次干路形成的南北向放射性道路;第三层次是由博城路、国展路、后滩路和白莲泾路4条支路形成的内部环路;第四层次是由塘子泾路、世博馆路、周家渡路等支路形成的街坊道路。世博会后,这些园区道路将被永久保留,作为市政道路,配合该区域的二次开发,继续发挥作用。

  穿上了高科技透水“新衣”的世博市政道路,可以做到雨天行人行走不湿鞋,也将成为今后上海城市道路的样板。据介绍,世博园的地面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性的材料,排水能力将比普通沥青路面提高4至5倍,还能够起到增加地下水补给,促进行道树和绿化带植物生长的作用,并具有降低噪音、提高抗滑性能,减少水雾现象等优点。

  ■地下长廊 阳光照进来

  作为世博园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主要组成部分的世博轴下,有一片避开炎炎夏日的地下空间。和以往地下空间所不同的是,全长1045米,共有地下两层的世博轴地下空间,是一个看得见阳光的“地下世界”。

  记者从世博轴地面拾级而下。一片柔和的光线照射下来,在地上映出了阳光谷的网格。“你脚下踩的底板,深度是地下10米。”要不是一旁的李宏提醒,简直难以相信我们已经来到地下二层。

  原来,世博轴设置了6个阳光谷,从地下6.5米一直延展到地上35米,使得阳光可以自然倾泻入地下空间。阳光谷还能利用热空气拔风效应促成建筑内自然通风,既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

  李宏说:“世博地下空间可与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轨道交通7、8号线相连,这项地下综合体工程也是上海目前利用规模最大,建设预留到位,功能最为全面的地下空间。”

 来源:解放日报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