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彩看点
成都案例: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0年5月18日 08:43

  案例原型每日处理污水300吨,建成12年来稳定运行

image

“鱼头”到“鱼尾”污水变清水
  
image  
水流曝氧
  
水流经过一朵朵花瓣形雕塑,在自然落差中充分曝氧加氧,然后进入人工湿地

  

  当你在世博园里走累了,经过这里,就会感到一股清新的风夹带着水汽迎面吹来。拾阶而入,竟是一派水清花香。这并不是一块特意设计的湿地,而是位于世博园浦西E片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成都案例——成都活水公园。
  
  问渠哪得清如许?当被告知是园区范围内收集的雨水经过活水公园多道自然净化程序变得如此干净时,参观者都不禁感叹成都的城市智慧。
  
  整个活水公园设计为鱼形,取“鱼水和谐、人水和谐”之意。鱼头部分是一个八角形大水井,被称为厌氧沉淀池,将雨水的杂质沉淀。接着,水经过一朵朵花瓣的水流雕塑,在自然落差中充分曝氧后进入人工湿地。湿地的造型为一片片“鱼鳞”,由9个植物塘和18个植物床组成,种植有浮萍、睡莲等浮水植物,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水通过层层过滤吸附微生物分解,多项水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可达地表3类水水质。最后,清水汇集到“鱼尾”——养鱼池,几百盆睡莲正静静等待在6月盛开,届时将呈现水车轮转、芦苇微拂、“鱼戏莲叶间”的美好景观。
  
  记者了解到,成都活水公园案例是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主题公园同比例的微缩模型,面积2680平方米。府南河主题公园面积达2.4万平方米,自1998年建成以来已经过12年的稳定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00吨,是整个成都市的“绿肺”之一,深受成都市民喜爱,荣获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地域设计奖等多项国际环保类奖项。世博会成都案例馆负责人严欢告诉记者,在成都北郊的凤凰二沟建成了一片同样原理的人工湿地,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达到2万吨。“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城市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成都案例为世界其他大城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除了生态和环保,成都案例还有不少看点。馆中建筑“川西小筑”是川西独特的“穿斗式”,整个建筑没有一根钉子。“微晶屏”、“裸眼3D”技术等“成都制造”成果更展示了天府之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最新成就。
  
  养鱼池
  
  清水汇集到“鱼尾”——养鱼池。整个过程将Ⅴ类水(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处理净化为Ⅲ类水(可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可供鱼虾养殖及人类游泳)
  
  人工湿地
  
  湿地的造型为一片片“鱼鳞”,由9个植物塘和18个植物床组成,种植有浮萍、睡莲等浮水植物,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以及金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沉淀和吸附
  
  厌氧沉淀
  
  位于“鱼头”位置,为八角形大水井,池中央是芙蓉花造型,收集来的雨水从中喷出,通过沉淀或上浮,分离水中的高分子杂质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杨健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