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中国馆常务副馆长钱之广讲述国宝首次远行的幕后故事
“秦陵一号铜车马”昨日在国之瑰宝展区作为中国国家馆的“镇馆之宝”与广大游客见面,展示将持续到上海世博会闭幕。从陕西临潼到上海黄浦江畔,长达1500公里,如何将铜车马完好无损地送到中国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中国馆常务副馆长钱之广日前向记者讲述这背后的故事。 首次出陕: 1日凌晨才全部装配完毕 5月31日晚上10点,正是中国国家馆闭馆之时。与平日里的安静不同,这天晚上的中国国家馆内显得紧张而忙碌,因为“秦陵一号铜车马”要完成第二阶段的拼装,在第二天一早与广大游客见面。 这边厢,负责拼装“秦陵一号铜车马”的专家有条不紊地开工了;那边厢,撤换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也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一直到次日凌晨两点,所有工作才就绪。当铜车马周围三组灯光齐亮时,所有工作人员终于长吁一口气。 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的秦陵彩绘铜车马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按真车马1:2比例制造的铜车马,于1980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其工艺之美,科技含量之高,前所未见,震惊海内外。当时共出土了两乘“秦陵彩绘铜车马”,这次借给中国国家馆展出的是一号铜车马,也是“秦陵彩绘铜车马”出土30年来首次驶出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吴永琪主持了一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参与了二号铜车马的修复,是文物考古和保护的权威专家,也是此次一号铜车马千里之行的技术后援团领头人。 “一号铜车马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有驭手、伞盖,共由3500多个零部件组成,总重约1061公斤,通体饰有精美彩绘,配有一千多件金银配饰。当时工匠运用的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链接、子母扣链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都反应了那个时代极端复杂的制作工艺。”提到铜车马,吴永琪顿时滔滔不绝。 他告诉记者,为方便运输,一号铜车马所有配件都是卸下来之后单独包装,在这些配件抵达上海后,一共分成两个阶段来重新装配。“首先是车和马的连接,因为相关的专家都是多年来从事铜车马研究的,所以也就花费了一个工作日的时间。接下来伞盖、驭手便一直等到5月31日晚才开始安装。”吴永琪这样告诉记者。 展示环境: 陕西专家远程实时监控 而钱之广则向记者透露,这段时间以来,铜车马其实一直“躺在”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下方的一个平台上。早在设计之初,为了这两件“镇馆之宝”,中国馆方面就设计了两套完全不同的展出方式和配套模式。 他告诉记者,鉴于铜车马的体积比较大,其展示灯光的需求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因此馆方在其展示区域特意设计了三组灯光,同时底下也有辅助光源,以便更好地展示铜车马的全貌。同时,在铜车马的背部,还有显示屏会不断播放秦兵马俑的片段,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让观众在参观时更加有感觉。 除了灯光上的需求不同,和手卷的《清明上河图》所需要的展示环境也不同。青铜铸就的铜车马作为金属制品,对于温度、湿度以及整个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加上一号铜车马通体彩绘,因此对于温度和湿度更为敏感。“金属制品对湿度的要求要尽量低,可是,如果湿度过低,又不利于彩绘的保护。”钱之广告诉记者,根据一号铜车马的整体特性,中国馆不仅为其营造了一个恒温的空间,也将其湿度特别控制在50%-60%之间。 同时,通过铜车马周边设立的监控系统,陕西方面的专家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铜车马的“身体健康情况”。当然,在日常工作中,中国国家馆方面也会有专人对铜车马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以确保这个国宝级文物不出现任何纰漏。此外,陕西秦俑博物馆的专家也会每隔一段时间来实地探访,给铜车马进行面对面的“体检”。“铜车马两个轮子上的60根辐条可以任意调换,可见在秦代标准化的生产意识已经初步萌芽。而其在彩绘、冶金、古代文化方面的造诣,也值得每一个观众好好欣赏。”在采访末,钱之广特别提醒,对于铜车马这种镇馆之宝,游客如果想拍照,建议尽量关掉闪光灯。 TIPS ■“秦陵一号铜车马”的展示将持续到世博会闭幕。对于铜车马这种镇馆之宝,游客如果想拍照,建议尽量关掉闪光灯。这不仅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其他参观者的一种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