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彩图集
吴韵汉风扑面来 云锦织出别样新
2010年6月14日 10:53

image

工作人员展示云锦制作工艺。蒋迪雯 摄

  昨天,是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开幕的第一天。位于宝钢大舞台的“中国元素”传习区中,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4位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分别在“织锦刺绣和染织类”、“印刷和纸扎类”、“雕刻和泥塑类”、“特色工艺类”四大展区,为观众展演江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
  
  活动区域的正中,一件硕大的“龙袍”高高挂起,只见袍身之上,流云底纹形若流水,团龙镶金点翠,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件“龙袍”的原型,是出土于北京定陵的明朝万历皇帝御用服料“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织造技术早在明末就已失传。南京云锦研究所花费了5年的时光,将其复制完成,使其在300年后重现人间。
  
  织造这样的服料,需要什么样的机器呢?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次把云锦织机“大花楼木织机”也一起搬进了世博会。为了搬运摆放这台庞然大物,现场工作人员可花费了不少的力气!据介绍,“大花楼木织机”长5.6米、高4米、宽1.4米,需要拽花工与织手两人娴熟地上下配合方可织造。一天最多也只能完成5—6厘米的匹料,可谓“寸锦寸金”。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副馆长胡宁介绍,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云锦织品自古都是皇家御用。在江苏周期间,游客可以现场观赏到织工使用“大花楼木织机”织造云锦的情景,机会难得。
  
  在扬州雕版印刷的展示现场,为了全方位展示这项扬州传统技艺,广陵古籍刻印社精心挑选出了张永林、步一棋、王振堂、陈素琴四位大师级的传承人,分别为游客们展示雕刻、印刷、写样、齐栏四个雕版印刷的关键步骤。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在中国版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憨态可掬的无锡手捏“大阿福”泥人,品种多样的南通板鹞风筝、精巧的扬州漆器……走进世博宝钢大舞台,世博会江苏活动周浓浓的“吴韵汉风”正扑面而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晨
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